(一)
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舆论界笼罩在悲观萎靡的氛围之中。针对当时“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哀叹,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十分激愤地反驳道
的确,从古到今,这样的脊梁所在多有。他们有如中流砥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支撑着泱泱中华的巍峨大厦。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便称得上是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就是将一腔热血、满腹豪情、身家性命全部贡献给社稷黎民的中国脊梁。今天,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袁崇焕》以强大的阵容、恢弘的气势、壮丽的色彩,将袁崇焕大智大勇安社稷、蒙受奇冤志不移的故事搬上舞台,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他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撞击着当代观众的心灵,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二)
我国历史剧传统悠久,数量浩繁,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更呈喷涌之状 从“清官热”、“民国热”、“青楼热”,到“楚汉三国热”、“隋唐热”、“秦朝热”、“名著热”……热点不断,高潮迭起。历史剧丰收乃是文化热的结果,创作自由的产物,对于繁荣戏剧舞台,满足广大观众审美需求来说十分必要。然而,我国历史剧的水平参差不齐,除了少数精品外,不少是一哄而起,蜂拥而上。有的历史剧功利之心太强,过分强调古为今用,服务于现实,导致古今不分,比附映射;有的历史剧则表现为图解、传递流行的文化观念和哲理思考,故弄玄虚地玩深沉;有的历史剧为迎合取媚于观众,言不及义、信马由缰地“戏说”;等而下之,有的历史剧则是为了金钱,或者为了“过把戏瘾”……表面花哨,虚假繁荣,底气不足,后劲不足,这种现象不只出现于银幕荧屏,同样存在于戏剧舞台。
京剧《袁崇焕》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上新编历史剧的又一重要收获。此剧为英雄志士立传,创作态度严肃认真,看不到无关痛痒的游戏笔墨,没有故弄玄虚的云山雾罩,更未染随意“戏说”的恶习,堪称是一出庄严而本色的写实史剧。袁崇焕一生波澜壮阔,京剧《袁崇焕》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选取其一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临终一段来表现,集中描写辽东督师袁崇焕在皇太极滚滚铁骑杀奔关内的危急情势下进京勤王,却遭到庙堂内宵小群奸的嫉妒和诽谤。刚愎自用、性好猜忌的崇祯,听信太监的密报,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反间之计,下旨将袁崇焕押入天牢。深明大义的袁崇焕不计个人恩怨,修书招回部将祖大寿,杀回京畿,击退金兵,紫禁城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没想到崇祯仍不辨忠奸,反而为“只知袁督师,不认圣天子”的流言所激怒,下旨凌迟袁崇焕,自毁栋梁。袁崇焕死后,明廷边事无人,各路勤王兵马军心大乱,十五年后,崇祯缢死煤山,明朝灭亡。
《袁崇焕》编织了一个好的故事,从矛盾最激烈的紧要关节开笔,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明。不仅崇祯皇帝、皇太极和袁崇焕的行踪班班可考,其他比较重要的出场人物,如明内阁大学士成命基、礼部侍郎温体仁、兵部尚书梁廷栋,袁崇焕部将祖大寿、何可纲,袁母、袁妻,皇太极的谋臣范文程等,均史有其人。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关目,如皇太极向蒙古克喇沁部借道,绕过袁督师防区,南犯大明;袁崇焕率五千轻骑主动勤王,进京后施行高垒深堑,拖住敌兵,断其归路,并于北京广渠门重创皇太极;皇太极用谋臣范文程所献“反间计”,亲自导演“蒋干盗书”的把戏;以及后来处斩袁崇焕等情节,均有史实记载为据。可以看出,剧作者对袁崇焕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物的身世生平都有认真的研究、仔细的筛选,甚至有点《桃花扇》式的考据味道。虽只选取袁崇焕人生的一段,故事却完整曲折,结构严谨而层次清晰。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将史与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塑造出袁崇焕的形象。
(三)
剧作家郭启宏曾把历史剧分为写实史剧、学者史剧、演义史剧和传神史剧,京剧《袁崇焕》既有写实史剧、学者史剧的严谨,又追求传神史剧的深刻,洋溢着崇高的悲剧精神,犹如一支悲壮的歌,一首深情的诗,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
京剧《袁崇焕》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观之有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夫克勒斯等人悲剧的感觉。戏中没有家长里短的絮叨,没有撒芝麻盐似的亲情,没有卿卿我我、悲悲切切,没有光明的尾巴,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有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光明与黑暗的拼搏,真善美的被毁灭,痴情与正直被狡黠和乖巧的误解和愚弄……特别是戏的后半场十分煽情。处在君昏臣奸、儒腐民愚的险恶境遇下,英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有口难辩,有气难申,简直使人扼腕裂眦,热泪承睫,直想揎拳捋袖,长啸一声,方抒心头一口恶气
京剧《袁崇焕》抒发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际上未能实现的遗憾和伤感,表现了有价值的真善美被毁灭的痛苦和无奈,发人深思。有人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适”,才是符合现代意识的真理。因此,在历代王朝兴替和民族战争中,一心死保旧主,拒绝“弃暗投明”的人不过是些不合时宜的疯子、腐儒,根本算不上民族英雄。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不过是反历史主义的皮相之谈。评论袁崇焕应着眼于他的功业、精神,着眼于他在明清鼎革之际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在庙堂和官场上,袁崇焕不肯迎合阉党,在对敌战略上,他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大敌当前,他挺身而出,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后的拼搏。虽然由于时势的缘故,这种拼搏也许是徒劳的,但他做人的尊严和英雄的气概,却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光芒。
袁崇焕的被杀,绝不仅仅是崇祯中了反间计那么简单,而另有深刻的背景和隐情。最令人悲愤的是,受骗的京城百姓在刑场蜂拥而上,争着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映照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重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包蕴着理性批判和痛苦反思 这,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更是崇祯的悲剧,明王朝的悲剧,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如果舞台本保留文本最后“群情激愤”的情节,这种文化批判的力度会进一步增大。
(四)
如果说,《袁崇焕》的文本为其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导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饰的二度创作了。
《袁崇焕》是继《宰相刘罗锅》、《梅兰芳》等新编历史剧后,中国京剧界再度强强联手推出的拳头作品。继成功执导大型京剧《梅兰芳》后,“拼命三郎”陈薪伊再次勇挑大梁,发挥了她那大开大阖、动静相宜、诗意浓郁、激情澎湃的导演风格,努力在保持京剧特色的前提下,吸收话剧、武术、民歌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增强京剧艺术的表现力。她大胆地去掉了于魁智的老生髯口,却给马派老生朱强设计了舞动5尺水袖来发泄内心悲伤。为凸现袁崇焕与皇太极刀兵相见的厮杀场面,她安排了30名武生同台对打,相当于15场《三岔口》同步上演。老生名角于魁智挑梁饰演袁崇焕,李胜素、赵葆秀、孟广禄等十多位著名演员担纲主演,每个演员出场几乎都有一个碰头彩。
《袁崇焕》的音乐充满新意。序曲气势恢弘,裹挟着硝烟,闪动着刀光剑影,令人血脉贲张。借鉴河北民歌《小白菜》创作的主旋律音乐悲怆凄凉,将它改编成京胡伴奏和旦角吟唱,贯穿全剧成为背景音乐。最后一场袁崇焕赴刑场时的高拨子唱腔,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其中高拨子慢板纯属创造,是京剧从未有过的板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美。大气磅礴,气势恢弘,具有象征意味,营造出意境,烘托出气氛,不愧为大手笔。可以说,该剧的舞台呈现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尝试,显示出京剧人不肯墨守成规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