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从枪膛射出后的运行轨迹叫弹道痕迹,是侦查破案必不可少的直接依据。研究这种痕迹的弹道专家是宝贵的刑事技术人才。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李德仲就是一位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弹道痕迹检验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他用光谱学的方法把人们肉眼看不见的血潜指纹显现出来,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去追寻子弹头飞行的痕迹。
&nb
1985年,李德仲由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转业到中国刑警学院痕检系,历任教员、枪弹教研室主任、痕检系副主任等职,是痕检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还兼任中国刑事技术科学协会痕检委员会常务委员、沈阳市公安局特邀刑侦专家。蕴藏在这些职务和荣誉背后的是他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三尺讲台是他挥洒智慧和激情的天地,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是他为师的信条。同学们说,听李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能深深地被他讲课的激情感染。他的助手们说,听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受到新启发。李老师的课讲得好,这是公认的。知情的人说,尽管有些课李老师已经讲过了多少个轮回,但每到上课前,他还都要精心地备课。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和接纳,有时还是师生心灵的互动和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李德仲是学院常年带着学生做实验研究的教师之一,他的学识水平、为人处世对学生影响都很深。一位研究生回忆说,有一回,李老师带他做枪弹测试,因为要检测的枪性能不明,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检测时,李老师几次把他拽到了身后,当枪弹击发的那一瞬间,李老师还狠劲地把他向旁边推了一把。结果,子弹在枪膛里爆炸了,所幸的是他和老师都没有受伤。
侦破案件是他驰骋的疆场
1995年,李德仲被公安部选调,派遣到新疆支边,挂职任喀什地区公安处副处长、党组成员。恶劣的天气、崎岖的险路、凶残的悍匪,使李德仲和他的战友们经常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李德仲这个与枪弹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他驰骋的疆场。
有时为了一桩案子,他们要跑上几天几宿。饿了,咬口干粮;渴了,喝口雪水;困了,就在车座上打个盹儿。几个月下来,李德仲带领着他的专案组破获了十几起刑事案件,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0余人,为保喀什地区的一方平安,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李德仲在新疆挂职期间遇上了一起让他充分展现专业特长的案件。那是一起涉枪案,一个维吾尔族青年人在当地政府院中被枪击而死。立时舆论哗然,有人企图挑起民族矛盾。自治区公安厅急调李德仲前去破案。
他深知侦破此案干系重大。他认真勘查现场,按照子弹嵌入人体时形成的角度来精心计算弹道的线状形态,查找射击点。经进一步检验,死者身体中的变形弹丸是一小型号铅弹,系小口径运动步枪射出。根据弹道抛物线图测定,很快找到了射击点和小口径运动步枪及枪支持有人。案子破了,事态平息了。李德仲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优秀挂职干部。
然而,李德仲心中却有着一个深深的遗憾 在一起凶杀案案发现场发现一把铁锤的握柄上有一枚血手印,当时采用传统的联苯胺显现方法,难以把这枚手印显现出来并加以检验鉴定,由此使整个案件的侦破工作搁浅。有没有其他方法把类似的手印显现出来呢 回到学校,他立志要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于是,由他主持的“血手印荧光显现”课题立项。半个多月时间,他的左手遍布针眼,按出了上千枚血手印。经过千百次的显现试验,终于获得了血手印荧光显现的科学方法。2000年,公安部对这一科研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这是显现血手印的一项重大突破和创新,在血手印荧光显现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推广使用。
弥留之际仍没忘记党赋予他的使命
去年下半年,身体一直健壮的李德仲常觉胸部不适,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且不宜手术。面对严酷的现实,李德仲坦然面对。在去医院治疗的前一天,他让研究生和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学生都来到家里,对他们说 不要因为我的病情影响大家的情绪,大家要抓紧试验、抓紧工作,不能让我死不瞑目。接着,他对课程和试验进程又作了悉心安排。
住进医院后,李德仲还没来得及细想自己的治疗方案,就首先想到要改善实验室的条件,给试验台安装排风设备。于是他给学校打了报告并画出了排风设备设计图纸。
去年9月18日是刑警学院建校55周年,李德仲的实验室以及他的科研项目是学校向来宾介绍的内容。他不顾自己正在化疗,上午10点赶回学校,一定要亲自讲解他负责的课题。当天他向上级机关的领导、澳门警界的代表及来宾共讲了6次,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李德仲在整个讲解过程中充满激情,同事和他的学生知道,他这是在倾注自己全部的生命能量来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仍然说着“粉末、长枪、短枪、弹道”这些工作中的术语。临终之前,在他清醒的一段时间里,李德仲拉着护理他的学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学生,你也入党了,咱们都是党培养的人,不能辜负……”他仍然没有忘记党赋予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