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展示历史上河南教育的精彩画卷

2005-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鲁德政 我有话说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教育史占有重要地位。由王日新、蒋笃运主编的三卷本《河南教育通史》(2004年4月大象出版社出版,共计143万字,以下简称《通史》),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也是第一部全面考察与记述河南有史以来教育发展状况的通史性著作。

结构合理、内容

详实是《通史》的基本特点。它以阐明河南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为主,辅之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既反映河南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揭示了地方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与个性。上册从远古中原教育起源一直讲到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册涵盖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河南教育;下册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南教育。通观全书,内容博而有序、深而有据,清晰地勾勒了河南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反映了河南教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编写教育史,离不开对教育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教育人物也是地方教育史的灵气所在、生命所在。历史告诉我们,一代人才教育,必有一代人才任之。纵观河南5000年教育史,无不有赖于人才的繁盛。《通史》编撰者不惜笔墨,为河南教育史上79个著名的教育人物立了传,其中古代37名,有老子、子夏、墨子、庄子、韩非、许慎、韩愈、程颢、程颐、王廷相等;近现代26名,有李时灿、冯友兰、彭禹廷、李振云、江梦霞、游天祥、赵子健、成仿吾、范文澜等;当代16名,有张柏园、嵇文甫、赵纪彬、曲乃生、祁建华、刘亚民等。读着这一篇篇教育人物传,像仰观一颗颗闪亮星辰组成的星河,在无垠的历史天宇闪耀,开拓了河南教育史研究的广阔视野。

文笔简洁、语言朴实也是《通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科举制度为例,《通史》以简明的语言告诉读者,科举肇始于隋代东都洛阳(清代最后一次科举会试在河南开封,可谓兴于斯又终于斯),以此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唐代科举的兴盛,终于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使中小地主家庭甚至个别贫民家庭出身的人才得到了较以前远为广泛的参政机会;宋代科举考试出现的糊名、密封、锁院、誊录等防范作弊的一套制度,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明代以降以八股取士,终使科举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是河南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大变革。这种简明扼要、洗炼清新的笔法文风是值得提倡的。

《通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虽出自众人之手,但浑然一体,确为上乘之作。它通过对河南教育史全面的研究和系统总结,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反映了河南500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读起来具有强大的思想震撼力,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称它“是一套能引导人们学历史、知教育、爱教育、兴教育的工具书”,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