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应用的教育测量方法,其有效运作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只有参与考试环节的每个人―――从命题、考试管理与阅卷者到考生大众,都能自觉信守考试规范,才能有效发挥考试的测量与评价功能。高考是我国高校招生的主要环节,在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维护高考诚信不仅是考试实
防范考试失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遏制高考舞弊,维护考试公平,需要考生、考试管理者和社会大众共同构建诚信考试的保障机制。首先,应积极进行心理预防,这是实现诚信考试之先导。高考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结点,是个人成长历程的重要转折,它对考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有的人为图个人眼前利益,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最终滑入考试作弊的泥坑。当今高考要求报考者做出诚信考试的承诺,这是防范考试作弊的必要举措。但是,仅靠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紧密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考试的宣传与教育,防微杜渐;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之能够保持健康的考试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将诚信承诺落到实处,从而减少乃至杜绝考试失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实现诚信考试,需要强化考试管理环节。近年来,作弊者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传递标准答案,已成为威胁大规模教育考试安全的一大隐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尽完善、法治有待加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高考作弊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利用高新技术作弊之所以奏效,关键在于个别基层考试管理环节出现问题。作弊者通过买通监考关节,使得监考者面对考生接受手机短讯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防范类似的高考集体作弊,首先应加强考试实施环节的管理,加强考试立法,以法治考,以法治招。通过加重对考试管理失职者和考试作弊者的惩处,使作弊者无利可图,不敢贸然违法乱纪。
第三,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招考制度,改进考试技术手段,为推进诚信考试提供必要的保障。近年来,在完善保送生制度、推行分省命题和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高校或系科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可逐步试行“二次入学考试”。此举不仅能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及专业招生的特色要求,而且使那些在“第一次高考”中凭借“集体作弊”而蒙混过关者原形毕露,这对于遏制考生的作弊侥幸心理将发挥重要的震慑作用。
第四,营造守法、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实现诚信考试所不可缺失的条件。考试从来都是一种社会活动,诚信考试必然要仰赖于诚信社会。高考是一项与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密切相连的社会活动,高考诚信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更需要与构建诚信社会同步并行,相辅相成。一方面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风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另一方面,建立诚信社会,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可以为诚信考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减少高考集体作弊现象的发生。历史与现实均表明,参与考试舞弊者往往受社会腐败风气侵袭,利欲熏心,利用权钱交易,践踏考试诚信。维护高考诚信,必须标本兼治,既需进行诚信教育,以法治考,更要治理不良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