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照字面的意思理解,《西影》应该是“西方电影”的缩写,实际上,这样的理解也是不错的,这本《西影》确实是专谈西方电影的,而我们理解的“西方电影”其核心即美国电影。《西影》1948年11月创刊,1949年5月停刊,共出7期,寒舍藏有全份。
《情潮》是1944年拍摄的片子。我奇怪,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怎么会放敌伪占领时候拍的电影。
宜兴这位“老古董”记忆真佳,他看《卡桑德拉大桥》,一下子就认出了那个军火商太太的饰演者即是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尤物爱娃・嘉德纳,四十年代的嘉德纳堪称绝色佳人。看《尼罗河上的惨案》,看到那位神经质兮兮的老太太,宜兴“眼睛一亮,几乎叫出声音来(蓓蒂・戴维丝)老影迷心中的偶像之一。”写到这,我想,宜兴老人是否收藏有《西影》杂志 如果有,那里面有太多值得他回忆起青年时代偶像的明星了。可惜我是晚两辈之人,《西影》引不起我如此冲动的记忆。
水晶对旧上海的电影院内部装饰与服务特别留意―――“上海的电影票,采取的是对号制,号码印在票面上……不像目下台北市的影院,座号依赖划票小姐的手迹,多半涂鸦得鲜血淋漓……坐定后,带位小姐还殷勤地用吴侬软语问 阿要装译意风(earphone)那也是放映西片影院的一种别致服务。那时西片没有加印中文字幕,却有译意风设备。”
通过这二位老资格上海影迷的追忆,也就不难理解彼时的上海滩为什么会产生像《西影》这般专门的介绍西方电影的刊物了。
《西影》每期封面都是一位女明星的彩色照片,据编者言:“单是一张封面彩色版的成本,就在普通任何一册杂志的全部成本之上。”而《西影》最终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并非全是经济原因,而是大上海解放了,不可能再有好莱坞电影的地盘了。
为《西影》写影评随笔的“东方??”(李君维)今仍在世,已是耄耋老人矣,当年他勤于撰写影评,在多家刊物上都可见到,在《西影》的专栏名曰“剔银灯”,很讲究的名字。马博良四十年代后期主办了不少消闲杂志,在《西影》他是主编,也写文章,如《劳勃密契恩为何吸毒?》、《西影指南》。施济美是当年很红的女作家,她也为《西影》写影评。其他像蓝羽、秦椿、陈尧光、麦黛玲、沈凤威等作者,就不太知底细了。当然黄宗英写《谈好莱坞电影》、沙莉写《从西洋影片中得到的一点》,是极少的名演员在《西影》的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