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乱垦、乱伐、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淡薄,不知尊重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管理形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成为当前突出问题。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新课题。
以河北省石家
以人为本,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创建文明生态村,提高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创建文明生态村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怎样更快更好发展的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对农村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创建文明生态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立足长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不因个别人的好恶而转移,使创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当前,重点建立综合协调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合法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目标考核机制等,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还要加强检查督导,对市、县两级文明生态示范村逐村建档,跟踪监控,动态管理,防止工作出偏或滑坡。严格考核制度,根据创建的质量、成效、水平等,分别给予不同奖励,把创建工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内容。
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其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和特点,确定文明生态村发展的结构和层次,明确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培育出特定的优势与专长,必须用大的视野来看待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不能就村论村,就事论事,要从宏观上把握、思考这项活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准确定位文明生态村所处阶段和特点,找出制约发展的因素。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村为单位、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村,要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考虑,处理好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应着眼于大的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比如可创建生态示范镇、生态示范县,具有产业特色的生态示范大园区等。破除不利于文明生态村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探索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不同实现形式。同时培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格局,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生态发展体系。
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生态文化为指导。创建文明生态村,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播生态文化,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村民懂得关爱自然、关爱环境。生态文化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灵魂。生态文化是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文化,它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共生共融的,不能隔离出来单独发展,也不能以自身的发展危害周围环境。生态文化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强调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把生态文化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发展的格局。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人文素质,增加生态的科技含量,并以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知识的普及,促进生态环境体系的完善,更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生态村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标准,作为考验干部、锻炼干部、识别干部,为民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过程。创建实践证明,文明生态村搞得好的地方,那里的领导班子有战斗力,与群众关系密切。相反,工作落后的地方,与那里的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有关,与群众关系紧张。本质上讲,创建的过程是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
(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