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2005-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华觉明 我有话说

从2005年起,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以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以下称为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普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既定方针。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

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发现重要的濒危工艺应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保护。

一、手艺的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尽管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减,从而使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放眼周遭,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等,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又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这在发达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也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手艺操作及其制品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所以,手艺的保护、振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视手艺保护为现代化事业的负担或附加物的看法,是不对的,忽视、漠视、蔑视手艺及其保护振兴的观念和做法更是错误的。

二、摸清家底是留住手艺的前题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全国性普查,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但由于手工技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行政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手工技艺的学科建设极不完备,基础性工作则更为薄弱,以致至今未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多数技艺分支特别是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依作者之见,手艺普查须分面上普查和点上普查两步走。

面上的普查重在广度,须遍及乡村、城镇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例如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物考古部门),关键是要将面铺开,尽可能避免重要技艺的遗漏。点上的普查重在深度,须经筛选择点并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严格按技艺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实地的考察和面对面的调查;还须收集相关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制成品和其他实物与文献资料,辅以必要的测绘、理化检测、工艺分析和声像录制等等。

三、文化部门、传承人及专家要良性互动

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负有领导、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艺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须知,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所有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在业务层面起着指导和咨询的作用,并负有学术把关和监督之责。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术建制极不完善,人才资源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存在很大空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较短期间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