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燕支山下莫经年”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杜审言《赠苏书记》
沈祖?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是汉、唐时代国内各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是苏书记要去任职的所
按 《史记.匈奴列传》唐张守节《正义》曰 “《括地志》 唐李泰等撰 云 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 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惩惜乃如此。”又,唐司马贞《索隐》曰 “《西河旧事》云 山 祁连山 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馀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浅释》所据,即此二条。但原典是说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并未言及燕支山“土地肥沃,水草茂盛”,释者似乎张冠李戴了。由此出发,释者又引申出燕支山一带“人民的生活较好,相传其地多生美女”的说法,而这两点也都是原典所难以容受的。匈奴为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祁连山也罢,燕支山也罢,都不过是他们游牧的场所而已,不好说谁是那里的“人民”。至于“相传其地多生美女”云云,则是对匈奴人歌“使我妇女无颜色”句意的误解。只消比对此歌的另一种版本“使我嫁妇无颜色”,即可知道,匈奴人歌的意思是说 失去了燕支山,便没有了作胭脂的原料;我们的女子抹不上胭脂,脸蛋便不像过去那样红润美丽了呀 而绝不是说 失去了燕支山,便失去了生活在那一带的女子,使得我们匈奴再也没有美女了。
要之,释者说此二句“希望苏书记想到自己的每天都在怀念他的妻子,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以后,早点回家”,完全正确;而“在取得胜利,完成任务以后”云云,据原诗文字论之,虽属添油加醋,却也无伤大雅;惟“不要为他乡美女所迷,乐而忘返”云云,实为误读,不可信从。
关于“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曰 “这两句说居住在幽州 唐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所辖通县、房山、大兴及河北武清、永清、安次等县 、并州 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 的健儿,为了保卫国家,历来习于征战,在沙尘中度过了一生。”又注曰 “唐代游侠之风很盛,游侠儿有骄矜放纵的一面,本篇对此给予批判。末两句说应以报国为志,不要学某些游侠者,只夸耀自己的骏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上册第94页
按 这里的“幽并客”与“游侠儿”,其实是同义语。汉曹植《白马篇》诗曰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南朝梁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正阳堂》诗二首其一曰 “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吴均《稚子斑》诗曰 “幽并游侠子,直心亦如箭。”陈后主叔宝《洛阳道》诗五首其四曰 “游侠幽并客,当垆京兆妆。”北周阙名《为行军元帅郧国公韦孝宽檄陈文》曰 “凡此诸军,皆从?陇骁雄,幽并勇侠,捩犀拔象之夫,斩蛟挈兕之士。”《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曰 “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唐权德舆《妾薄命篇》诗曰 “宁知燕赵娉婷子,翻嫁幽并游侠儿。”刘禹锡《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诗曰 “借名游侠窟,结客幽并儿。”又《酬太原狄尚书见寄》诗曰 “幽并侠少趋鞭弭,燕赵佳人奉管弦。”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曰 “况幽并少年,燕赵奇士,居常以紫骝自骋,失意则白刃相仇。”司空图《冯燕歌》 一作沈下贤诗 曰 “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诗曰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皆是其证。
因此,这四句的意思是说 不要学那些以骏马为骄傲的幽并游侠少年,否则就会像他们那样,一辈子都消耗在沙场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