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拉萨:半世纪巨变逾千年

2005-05-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拉巴次仁 我有话说

1954年解放军修通青藏、川藏两条公路,把闭塞千年的西藏直接与祖国内地相连;今天,改善西藏投资环境“点睛之笔”的青藏铁路,将在雪域高原上开辟一条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大动脉,成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

半个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拉萨的沧桑巨变中,却是极其灿烂的

篇章。众所周知,旧拉萨是世界上侵犯人权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广大藏族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处于极端贫穷和悲惨的生活境地。一切善良而不带偏见的人们都会对拉萨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公正的评价,都会从新旧拉萨的鲜明对比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拉萨烈士陵园工作了15年的藏族守墓人桑珠,指着园门“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对联说 “没有英雄们的浴血牺牲和各族兄弟携手共建,哪会有今天繁荣的拉萨 ”这里长眠着为西藏和平解放、修筑公路、平叛以及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牺牲的833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330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陵墓就静卧在这里。

拉萨市雪居委会主任洛桑提起童年的境况依然如同做噩梦。这位曾当过10多年农奴、如今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藏族老人告诉记者,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城区面积不足3公里,房屋简陋、道路狭窄、污水横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医院、学校,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拉萨50多年的发展胜过以前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

曾担任过拉萨市委书记的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对比今昔,感慨万千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封建农奴制的桎梏,农牧业生产方式原始,整个经济在低水准线上世代循环。即便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拉萨,在当时的3.7万人中,竟有5000多名乞丐,文盲率高达90%以上。他说,50多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和让利于民的免税政策,以及各兄弟省市的援藏措施,使西藏人民休养生息、积蕴生产资料和创造能力。尤其是1980年以来,中央陆续召开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使西藏经济社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许多游客惊奇地发现,拉萨除保护、修缮完好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八廓街等28个著名文物景点,以及络绎不绝的朝佛、转经群众外,和内地一样,满眼繁华都市景象。这里能买到几乎所有的时髦商品,还能吃到花样繁多的西餐和现宰大龙虾等时令蔬菜、海鲜;这里有宽带上网,有保龄球场,甚至还可到温泉泳池尽情畅游……

目前,拉萨城区面积已达54平方公里,是50年前的18倍;城市道路总长由50年前的1公里增加到241公里;平均每23人就拥有一辆私家汽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还多;市区常住人口27万;拥有宾馆、招待所220多家,共有客房8805间,具有年接待600万旅客的能力。

拉萨市委书记公保扎西介绍,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5.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85元,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772元;上一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另外,全市已有近百家高原生物开发、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等特色工业企业,还涌现出拉萨啤酒、西藏藏药等“中国驰名商标”生产厂家。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3所,在校生8万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9%,青壮年文盲人口下降到了3%以下。现有寺庙和各种宗教活动场所260座,比和平解放前增加了62座。

“现在的拉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公保扎西说,全市经济正在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谁能想到,曾被人视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的拉萨,如今四通八达的空陆运输网,早已把文成公主远嫁时辗转3年留下的艰难车辙湮没在历史风尘中。“进出藏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拉萨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他的父辈50年前从青海格尔木到拉萨沿羊肠小道要走3个多月,现在经青藏公路仅需1日,等明年火车开通后,仅需半天就能到达。

世纪巨变逾千年,拉萨正在实现着历史上的伟大跨越。

(据新华社拉萨5月2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