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孩子们学习为什么不快乐

2005-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李玉兰 策划周迅 我有话说

孟建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重在过程中开发智力、想像力、创造力

教育周刊:“六一

”儿童节到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平时孩子们的生活就没这么轻松了。学习确实让很多孩子愁眉苦脸,最近有报道说,有的孩子厌学程度到了一提上学就肚子疼。人天生有求知欲望,求知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那为什么学习让孩子们这么不快乐呢?

孟建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本身感兴趣的,更不能同他的生命状态、体验相结合,只是一种外在的知识强加与他,要求必须全面接受。教育缺乏对孩子本身的关怀。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他不感兴趣。其实大人也是这样,和你毫无关系的问题,你不会太有兴趣的。

    教育周刊:但是,孩子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需要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很多东西不感兴趣也得学,而且没有学之前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会感兴趣呀。

孟建伟:让孩子们痛苦的是不问他们的意愿,强迫的学习。好的教育,区别就在这里。好的教师和教学方法就在于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我在加拿大时,看到他们的小孩甚至没有课本,做作业就到公园里、树林里去,研究蝴蝶是怎么成长的,一边玩一边做。老师辅导,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做,不受书本的束缚。他做的是科学家做的事情,这个过程丰富而复杂,孩子们会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他学到的结果也不是定性的一个知识结果,而是自己判断的结果,这样做完之后他会非常有成就感,当然就有兴趣了。

我们把孩子从小就关起来,直接告诉他蝴蝶是怎么回事,星星有几个,天为什么是蓝的,背会了去考试,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习的过程没有了,小孩子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只是像机器一样记录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他当然就没有兴趣了。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开发你的智力、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己在大自然中探索,做着做着他自己就懂的怎样去做了。教鞭是训练不出来科学家的,这种成长中的摸索才能造就科学家。这些结论都是过去了,我们要创造新知识。素质教育的深层含义应该在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快乐教育的问题,实际上素质教育是真正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知识让人达到一种深奥高远的境界

教育周刊:但是像您说的北美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的社会无法提供那样的条件,怎么办呢?还有高考这一关,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存在问题,但是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孟建伟:北美的那种方法好,也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寻找合适的方法。不能说条件不够,就放弃寻找。而且,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区别本质不在于一个在公园里,一个在教室里,而在于是不是以孩子的兴趣、需要为中心。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室里一样可以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方法。

现在不是在讲素质教育吗?但是很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好多人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为让孩子多参加点讨论,多看点课外书,学些音乐啊画画啊,好像这个就是素质教育了,其实这都是表面的。教育要切切实实的有利于人的发展,不可能每堂课都和每个孩子的向往吻合,但是思路上至少要明白这一点。要真正地去关注去理解孩子们的需要。

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去,真正考高分的那些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学的特别痛苦的那些孩子。学得特别苦的,往往成绩也一般。没有激发孩子们兴趣的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到最后变成只是一个文凭,有的连拿文凭也坚持不到。获得了文凭后,感觉上似乎读过书了,可是求知的幸福过程根本就没有感到。怀特海讲过:教育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让人们接受专门的知识,另一个就是要通过知识的教学让人达到一种深奥高远之境,就是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人性的文化层次。这个是主要的。现在大学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个有关系,像有些人说的,会有“有文凭没文化”的现象产生。

关键要从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才能

教育周刊:很多老师,特别是家长也明白应该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但是他们都不敢放手,觉得自己的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在竞争中会吃亏。那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孟建伟:虽然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整个社会意识还不强烈,没有深层的理解。现在学校还没有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小学招聘老师,一说有多少硕士多少博士好像挺得意的,事实上是不是博士毕业就可以讲课了?教书了?做一个老师,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作为一个老师的素养,懂的怎么去激发孩子的状态。真正的好老师和一般的老师区别主要在后者,那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的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一种认识误区。许多家长都以为教育只是考上大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然后教育就结束了,他们没有想到现在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辈子是怎么样的存在状态。教育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不仅仅是个知识问题。他有可能考上大学,读了博士,但是这种“应试教育”可能导致人的单相度的片面的发展,他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过程也是人格培养、心理发展的过程。

那么怎么培养呢?陪着学音乐,学画画,出钱,送到英国美国去,就尽心了。可是这就是最好的吗?不是,坦白一点说,这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认识的肤浅和功利。培养一个人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从小发现他的兴趣点,他的才能。人的才华从小就会从各个层面显露出来,然后根据这些东西,去激发他,比如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邰丽华,促使她跳舞的是什么呢?是一次律动课,她对这个东西特别敏感,她一下子找到了舞蹈的感觉,舞蹈一下子和她生命的感觉联系起来了。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正是缺乏这些敏锐的发现。去关注去发掘孩子们的这些敏感点才是我们需要尽心尽力去做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