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青:我选择在国内做科研

2005-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颜廷锐 刘光仪 我有话说

杨青,祖籍湖北,1970年生于湖北荆州。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继而前往美国劳伦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年半以后正式在该实验室工作,并获永久职位。劳伦斯伯克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0余所国家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拥有员工约4000名,先后有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4年,杨青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现为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出国的时候,就说:“我是要回来的”

杨青在出国的时候,几乎没有带什么东西。临走之前,研究生部的老师在帮他收拾东西的时候,他就说:“不带那么多东西了,反正我是要回来的。”

杨青:我当时出国的时候,有很多人说我是不会回来的,但是当时有一个人对我很有信心,那就是我的导师马颂德老师,他说:“反正你是要回来的嘛”。事实也是如此。我出去又回来,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毕竟这是你的家乡嘛!为家乡做事情是应该的。再说,现在的自动化所已经不是我离开时的自动化所,科研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大不一样。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回国工作将成为一种潮流,而且现在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两种不同的苦

中国科研人员出国后难以融入国外的文化圈,只能在边缘行走。现在他们中的归国人员如杨青承担了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样的项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是更值得珍惜的。杨青:在美国的苦,我想有两层吧,刚开始去的时候比较苦,工作上比较苦,生活上也比较吃力,而且刚去英语也不是很好,工作能力也不够。因而在前两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比较苦的。但是两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我得到了一个永久的职位,薪水也很高。但是仍然有压力,因为你不能融入美国的文化圈,只能在边缘行走。比如说,关系美国国家安全或者是一些比较敏感的科研,一般来说,我们绝对不可能参加,都是由美国人来主持。

从国外回来以后,所里各个层面,还有所领导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我承担了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样的项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我现在科研经费的总数加起来,即使在美国,按照美元来算也是一笔巨款。我想现在主要是如何把事业干好吧,现在想到的更多是一种责任。因而,我现在也比较苦,经常加班加点,晚上时常工作到一两点钟。但是这与在美国不一样。国家把这样的大项目交给我,我就要把它做好,我不敢说把它做得多好,至少要在我自己看来,要把它做完美。

因而,现在我虽然累,但是我很开心,心情也比较好。

我也有烦恼

杨青现在回国了,承担了更为重要的科研任务,心情也比在美国的时候好了。在其他人的眼里,“百人计划”获得者受人尊重,待遇也比较丰厚。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杨青:说到烦恼,我现在的烦恼主要是在科研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现行的体制。我国现在正处于变革时期,体制上没有美国那样完善,因而做起事情来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第二点,在我看来,主要是中国学生基本的学术训练不够。作为导师,我带起他们来还是有点累的。但是我也比较欣慰,他们都非常勤奋。

出国前,要做好人生规划

现在有许多学生有出国打算,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们很想出国,但又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只是要出去,也许从杨青的建议中能够找到答案。

杨青:我觉得不管怎样出去看看,还是不错的,能够开开眼界,增长见识。但是过于盲目,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如果随便找一个学校或者导师就很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自己的人生就很可能就被耽误了。

我想出国之前,首先要对自己将来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是做科研还是去工业界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划,对自己的发展会很不利。在美国有不少中国学生拿了硕士、博士学位后,依然生活得很不好,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一个规划。因而我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很重要。其次,要找一个好的学校和比较好的导师,我想我的学生要出国,我是会为他们积极推荐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