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湿地保护呐喊

2005-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志刚 我有话说

当我第一次听到赵学敏先生主编了一本关于湿地的书时,我以为那是一本文件汇编。当我第一眼见到《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这部著作时,立即被那独具匠心的封面吸引了:墨绿纯净的水面上,映出嫩绿色的英文“湿地”一词的倒影,象征生机勃勃的绿色水生植物。在绿色水生植物之上跳出一行醒目的白色字体: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一道鲜艳的火焰引出“中国湿地保护”几个字。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水、生命与自然的著作。翻开书本,我见到隐印在绿色扉页上“溪河江湖海泊沼湄滩洋洫汀泡池泖洲汊涧泉沱湾潢瀑淀渠滨沮洳潭沟澳渊荡泽源浦”等30多个有水字偏旁的汉字,几乎囊括了描述水体与湿地的常见汉字,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隐喻了湿地类型的丰富多样,印证了我的第一印象。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积水,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相对于海洋与陆地,湿地的面积较小,如我国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湿地有38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领土面积的4%。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的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和稻田、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体,水体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原始的地球曾经是一颗水球。相对于陆地来说,水体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然而,地球生命前仆后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顽强地登上并适应了多变的陆地生境,在陆地上进化出了灵长类。湿地是生命由水登陆的第一块踏脚石。

湿地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在湿地中走过了采集野生稻、渔猎的文明曙光时代。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黄河到长江,这些河流的舟楫之便,湿地鱼米之丰,为人类提供了家园,养育了人类文明。

在自然界中,湿地有着重要意义。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过滤了、沉淀了自然界和现代人类社会的代谢废物,平衡了大气中的氮、碳元素循环,吸纳了上游的洪水。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养育了万千生物物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地球上的湿地被蚕食、被分割,有些湿地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影响了地球生物圈的整体功能。1975年,有关国家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湿地公约》,形成了全球湿地保护的网络和国际合作的平台,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了《湿地公约》。

《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一书论述了湿地的生态学地位、湿地与国家安全、湿地的价值,还有关于湿地立法的讨论、中国重要湿地的介绍。图文并茂、文笔优雅,熔政策、法律、科学与知识于一炉,特别介绍了《湿地公约》和国际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集权威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为一身。这本书的外延像水一样广阔,像水一样的深邃,这本书的内涵如同这本书一样沉甸甸。我几乎不能相信我们已经能够写作、出版如此高质量的关于湿地的著作。我谨此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感谢赵学敏先生及其同仁在繁忙的公务中为我们编写了这样一部高质量的著作。

《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赵学敏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