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科普应给青少年更多服务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高薇 我有话说

我国现已有9400万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到16.4%。在互联网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上网成瘾又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迷信”正悄悄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看待网络对我们的冲击?网络

科普如何为青少年做更多的服务?日前,在由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等主办的“跨文化对话:青少年教育”研讨会上,众多专家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网络迷信”不该全面归罪于网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陆士桢教授指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性问题,除了网络自身的局限与青少年成长的曲折外,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客观环境,包括思想舆论环境、社会心理环境、教育环境等等严重失衡,是很多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她认为,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基于职业主义考虑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忽略了青少年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让青少年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当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相冲突时,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与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群体交往方面的难题,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不理想会让他们很容易迷恋于“虚拟的生活”(包括“现代迷信”)。我们决不能片面的指责网络,更不能简单地割断青少年与网络间的联系。

网络科普的优势有待挖掘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普介绍说,不久前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我与网络科普”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其多向性、前瞻性、交互性等特点也适应了青少年的内在发展需求。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的王素指出,由于数字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学习与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正在从传统的黑白平面教育转向立体化的全彩色的学习。娱乐的元素正在成为学习的方式之一。网络的出现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为主动、开放、交互,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这无疑更为符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

网络科普应成为重要“服务”

虽然网络在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有关科普教育的网络资源不够丰富,大部分网站仍然是静止的、信息性的、成人化的,缺乏互动和情境化的学习资源,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把兴趣点转向互动性和个性化更强的网络游戏等上面。

对于这个问题,王素认为,首先网络上的科普资源应更加面向青少年,符合青少年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其次,这些科普资源不应仅仅是一种资源,而应该成为一种“服务”,在建立这些资源时要能够使青少年实现自主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第三,虚拟的网络应该给青少年提供一定的与真实世界的关联,这样才能吸引青少年将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不至于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

专家认为,网络不应该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瘤”,建立一个生动有趣的网络科普环境,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网络资源,打击现代迷信,将比千方百计迫使他们远离网络更为容易也更为明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