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冰 我有话说

文化真正形成为产业是在近代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包括出版发行业、新闻业、广播影视业、网络服务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及数据服务业等,以及与以上产业类型紧密相关的艺术创作业、艺术品制作业、演出业、娱乐业、文物业、教育业、

体育业、旅游业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20年前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世界经济的迅急发展正在印证这一预言:美国人创造了电影产业,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产品中雄踞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日本经济曾创造世界奇迹,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功居其首,它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唱片业、出版业和动漫卡通业,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到了GDP的70%。事实表明,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加,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文化产业主要生产的是精神财富,相应地它所满足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需要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不但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普遍需求,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意味着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文化产业注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需要多种精神文化产品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获取信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技能、心理及信息量的挑战;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来提高生活质量,以保持高节奏工作下的心理平衡;需要社会提供轻松愉快的交流场所和文化载体,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群体与群体的交流,维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需要通过文化的交流,唤醒人类对自然、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关爱与融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呢?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化的原则。挖掘特色文化,坚持民族化特点,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产业要争取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就必须强调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在前二者基础上进行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凸现人文化内涵。人是文化之源,人也是文化产业的惟一消费者。所以,越是注重人性化的文化产业,就越能适应市场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

创新发展理念。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型的新兴产业,其内涵和产业形态正随着多种产业的融合而不断拓展和延伸。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市场作支撑,文化项目或者文化产品必须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必须依照市场规律来运行和发展,打破壁垒,引入竞争,促使文化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扩大文化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文化产业已成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而促使各国、各地区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建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控制了许多国家的销售网和众多电影院、出版机构及连锁店。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也都把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文化出口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利用国内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更要把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韩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上,就极为关注政策导向作用,在政府的倡导下,韩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深受美国文化影响走向了成功的文化输出国。目前,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借鉴韩日等国的经验,将文化产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由政府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与引导,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同时根据文化产业性质,或在财政上予以大力支持,或在投融资上放宽渠道,或在税收上实行优惠,鼓励对外出口,鼓励人才培养,组建产业集团,以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