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永武 我有话说

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固然可以对自然美、艺术美和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但也不应该忽视对人才的美,即对那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从而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的人们进行审美观照。

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而且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甚至可以说

,人类自身就是最重要的文化。因此,研究文化不仅要关注人类创造的文化产品,更要关注文化的创造者。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一种具有“动物 文化”的结构形态,但却不单纯是一种物质形态,而是一种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人类自身的显现主要不是表现为物质性的,而是文化性的;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实质上就是表现为文化性存在。惟其如此,文化性才是人类与动物的真正区别。如果从人类个体生命的拓变来看,人的一生恰恰是对于人的动物性不断扬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的一生不断文化化的过程。如果说人刚一出生时更多地具有或体现出了人的动物性,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更多地实现了社会化和文化化以后,成年人就更多地具有了文化。从宏观上看,当人类自身越来越文化化的时候,人类自身也就愈加成为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甚至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文化。由此可见,人类自身是最具有文化意蕴的文化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都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整个世界则是人类的世界,因而也必然是文化的世界。很显然,从文化层面来看,人类实质上是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因而必然也是高级的、复杂的和整体性的文化性存在。换言之,人类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历史流传物”,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凝聚体。

其次,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在这三大主题中,就自然美而论,它作为人化的自然,不是一般的人化,而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的结果,体现了求真、向善和爱美的和谐统一。而自然美作为人化的自然,其创造者正是那些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类人才:在艺术家的笔下,大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在改造自然的建设者手中,江山如画,稻花香里说丰年。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我们要欣赏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也要欣赏那些自然美的描绘者和创美者。就艺术美而言,我们不仅要在完美的艺术画廊中留足漫步,也要欣赏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意识、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就社会美来说,社会美的创建主要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而是人才资源,或者说是各类人才以自己特有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创造了社会美。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人的形体美所展示的外在美的观照上,而是更应该关注人的内在美,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中张扬人才的美,以人才的美为最高社会美的价值取向。

再次,我们倡导人才的美是最重要的审美文化,还可以从历史哲学、人才学和美学实践中得到证明。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倡导人才的美,把人才的美看作是社会美的最高价值取向,这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倡导人才的美,可以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精神,由宏观的“以人为本”转化为更具体的“以人才为本”的时代战略,促进全社会逐渐形成人才强国的共识。从美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一般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虽然说是超功利的,但有时又很难超功利。比如,人们可以把古董和艺术品等当作审美对象加以欣赏,又可以买回家予以收藏。与此不同,人们对人才美的欣赏,既不可能把某一人才收藏起来据为己有,也不可能拘泥于个人的功利性,因为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和进步性的和谐统一,更多地蕴含和体现社会价值,所以人们更多地表现为对人才的尊敬、钦佩和赞扬,进而体现出对人才审美的超个人功利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才以创造性和进步性为本质特征的实践活动,既体现了人才认识世界的真,又蕴含了改造世界的善;既以一般的社会美为基础,又是对一般社会美的超越;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互相渗透,又是社会功利性和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从人才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孔子、孟子、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康德等美学家的论述颇给人才美学以启迪。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文质彬彬”的君子观;孟子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中国古代还尊称人才为人中骐骥、人中麟凤、人中之龙和栋梁之材等,对人才的褒扬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也具有了浓郁的美学意味。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价值,尊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逐渐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才观,而且也蕴含了人生理想的审美标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才美。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抵得上一万个人,这是对人才的高度赞美,为张扬人才的美开创了理论先河;柏拉图以特有的美学深度和广度,使美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而进入人生和社会领域,引导美学研究走向美化人生和美化社会的正确方向。他通过对现实美的研究,建构了一个审美阶梯。在柏拉图的审美视野中,他强调心灵美重于外在美,把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一致看作是最美的境界,并且把人的行为美也纳入了审美视野。康德把美的理想界定为理想的人的美,这是非常重要的真知灼见。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想美要符合人的审美观念,还要符合一定的理性观念,因此在对人的理想美的审美观照中,不允许任何官能刺激混合到对于对象所感到的愉快中去,而是应该体现美与善的统一。康德还认为,一个人不震惊,不畏惧,不躲避危险,不屈不挠,带着充分的思考来有力地从事工作,和平时期还具有温和、同情心以及具有自己的人格风貌,这不仅成为野蛮人最大的叹赏对象,而且也会受到最文明进步社会的崇敬。

上述美学家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美和人才的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建立人才美学也不无启迪。从目前我国大众审美文化的走向来看,审美文化既有健康发展的一面,又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针对当前我国大众审美文化的某些误区,认真分析当下一些人过分追求金钱、权力、女色和形体美等时尚,从学理上探讨人才的美,这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美学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人们追求人才的美。可以说,从审美的角度倡导人才的美,无疑等于找到了美学与人才学嫁接的最佳结合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