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众化教育的内涵及其作用

2005-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建钢 我有话说

“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的发展。发展是一种丰富,一种适应,而不是一种否定。但社会中流行着一种观点却是具有否定倾向的,认为“大众化教育”早就应该代替“精英教育”了。这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辨证的。无论是“大众化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适应了特定社会的需求。“大众化教育”和

“精英教育”一样都有两层含义:一是“狭义大众化教育”,二是“广义大众化教育”。狭义,更多地具有对“精英教育”的否定,或者是“不包含”。而广义,则更多地具有对“精英教育”的继承和“包含”。我们把“狭义大众化教育”简称为“大众化教育”,而把“广义大众化教育”称为“大众化教育时代”,并且力主提倡和推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概念。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内涵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主要是在教育的内涵上与之前的“精英教育时代”和之后的“普及教育时代”不同。不仅是指受众人数的扩大,而且还指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增多,也指教育和受教育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

扩大、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趋势。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扩展还局限在录取批次、分数和专业,还没有进入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层面。很多“高职高专”学院,尤其是依附在本科院校里的“高职高专”学院或者专业,基本是按照“本科”教育的模式或者范式进行的。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逐渐推进,本科生所占的比例应该逐渐缩减,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比例则应该大幅度增加。这也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高职高专”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最完善的形态,它使“动手”教育和操作性教育到达顶点。而“本科”教育只是“精英教育”的初始形态,它主要是为以后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后备人才梯队。“高职高专”教育重视的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众化教育时代”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要为大众服务,要具有大众的意识,具有解决大众化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办学模式应该大众化,让大众,让社会更多地来参与和支持办学。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办学者,都可以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大众化教育”是一种潮流,它推动了“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第一,“事业教育”。“事业”是相对“职业”和“就业”而言的。“事业”有时要与也必须与“职业”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们却是分离的。但分离并不意味彼此没有关系。“事业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和信仰,教育学生确立实现理想和信仰的事业渠道。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事业”观,培养学生实现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找到发展自己事业的支撑点。

第二,“快乐教育”。读书是苦的。要从苦中寻乐,这是一个能力问题。“快乐”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能把苦转化为乐,使苦尽甜来的能力。快乐是继续学习的推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快乐。快乐是记忆、联想和创新的催化剂。处于快乐状态将有利于记忆、联想和创新。而创新是创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放松教育”。我们正处于一个紧张的时代。放松可以视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殊能力。教育学生学会放松自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放松是相对紧张来说的。它意味着,既能放得下,又能拿得起;既可“张”,又可“驰”。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文武之道”。但放松与松驰、松散和散漫不是一个概念。松驰、松散和散漫是一种无法紧张起来的状态。心理放松是放松教育的首选目标。这是对心理的一种控制。控制,既可从理性的角度加以实施,也可从非理性的角度得以贯彻。理性控制主要是从放纵危害的认识角度来控制人的行为,而非理性控制则是从良性宣泄的方式来释放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控制人的恶性行为。

第四,“适应教育”。“适应”不同于“应用”。“应用”具有一定被动性。而“适应”却具有主动性,是因为“不适应”的存在,所以要去适应。“适应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适应能力”的“适应性人才”。它不同于“同化教育”。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在于,“适应”的前提首先是一种“不适应”。与社会不适应,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不适应,理论与实际的不适应。培养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要的是“适应教育”。“适应教育”还包括要适度地保持与现实和实际之间的“不适应性”。而“同化”则是完全丧失了自己。“同化教育”是一种如何使自己丧失的教育,包括丧失自己的人格。“适应教育”一旦失之科学,就会轻易地转化为“同化教育”。我们提倡的是“适应教育”,但一定要杜绝“同化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