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半,甘肃省定西市委组织部知工科科长徐健准时去办公室上班。他走后,徐妈妈收拾利索房子,也就出门了。她要去逛逛附近的菜市场,为儿子准备饭菜。这是她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4年前,当儿子从上海同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来到甘肃定西就业时,在住处几乎顿顿都吃方便面;1年后,徐妈妈从老家安徽六安赶到儿子身边,目的
从上海到定西:“我不傻”
30岁的徐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帅小伙―――1米8的个头、匀称的体魄、随意又时尚的发型、线条清晰的脸上挂着的微笑、敞开领口的白衬衣配着褐黄色的西装,稳重实干而又出类拔萃。这个浸染着海派文化的年轻人与西部的黄土沟壑联系在一起,的确让人好奇。
徐健与定西的渊源来自他的母校―――同济大学。1998年,当时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徐健第一次来到定西,到同济大学在西巩驿镇铧尖村捐建的“上海小学”支教。支教期间,当地老乡与恶劣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深深吸引了徐健。而老乡们对支教大学生的纯朴感情更令他感动―――下雨天,黄土地上的山径却干爽整洁,是村民们为支教大学生们平整好了道路;一次山洪突发,当地的老校长,把体弱的支教女大学生一一背过了河沟,同学们站在河对岸,面对老校长,深深的一鞠躬……。他们为这样的定西人所折服。
2001年,带着对定西人的情意,也带着对自己事业发展的思考,徐健放弃了留校读博,或者到上海汽车集团工作的机会,在女友的支持下,和另一位同学一起选择了到定西就业。
毕业前夕,徐健和这位同学一块儿到同济大学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饭,听见旁边的同学正聊着关于他俩到定西工作的新闻。徐健对那几句话记忆犹新,“他们在说‘这俩人不是犯傻,就是想捞点儿资本’。可实际上,我们就只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不傻,就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出去闯一闯。”
从月薪3000元到1200元:“我接受”
2001年4月,徐健正式到定西报到。作为当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被任命为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安定区 原定西县 经贸局正科级副局长,分管信息化建设及项目建设,月薪特定为3000元,是当时定西公务员收入的整整3倍。
与在上海工作的同学相比,徐健的收入并不算太少。不过,最为让徐健满意的不是月薪,而是在工作上可以独当一面,这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发展条件。
“独当一面”意味着他要利用自己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和市场分析能力,每月印发两期《经贸信息》,给相关部门和县属企业提供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和技术合作信息;为企业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发展项目,为企业招商引资做好前期工作,并参与其他专业局的项目可行性规划;“上海消费品博览会”、“兰洽会”上,他还带着定西的企业,为定西县的食用菌、马铃薯等土特产开拓市场;而对县属企业管理层进行经济管理类培训也成为他的分内之事,《管理经济学》、《管理现代化》是他的主讲科目。
作为主管项目的副局长,他结合当地马铃薯资源,引进资金,与当地的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合作,组建了“定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他本人担任总经理,在农户中推广加工型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干起了从未接触过的实业开发。到他卸任公司总经理的时候,公司推广薯种面积已经从最早的1000亩,发展到5000亩,产品销售到了上海、北京和当地马铃薯加工企业,农民每亩收益增加300元。
农民收入提高了,徐健的收入却缩了水。由于工作出色,2004年8月,定西市把他从区经贸局调到市委组织部,专门从事知识分子工作。由于职务身份的改变,他的月收入也从3000元转为这一级别干部的1200元。对此,徐健看得很开,“收入减少,我接受。”因为原本就不是冲着收入来定西的,这几年在定西的工作才是徐健最看重的收益和财富。
从学生到基层干部:我能行
徐健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学生干部,研究生时还担任过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但是转而从事基层干部工作,尤其是从事基层人才工作,还是头一遭。从学校一步就迈入基层干部的队伍之中,他能适应吗?
面对记者的追问,徐健坦白说:“从学生到基层干部,差别太大。”但是对于记者的担忧,他给了正面的答复:“只要用心学,用心做,年轻人的适应力是非常快的。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化、能力转化,我觉得自己能行。”
徐健作为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记者从定西市人事局一位副局长那里得到了肯定。这位年长的副局长主动告诉记者:“徐健是从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身上有学生气,对基层的工作,在刚开始时得有一个适应期。但是,他以做学生的态度积极学习、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基层干部。”定西市给出的较为正式的评价是―――“真正体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扎根基层的良好风貌。”
在基层已经四年多的徐健,回想自己当初的决定,依然平静自信:“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点,放手自己去做一番事业。当时我选择了定西,有人说我傻。其实,基层不是大学生想像的那样落后可怕,而是有些大学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