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和荷兰的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引发了强烈政治地震,使欧洲一体化建设正当深入一步的历史关头面临巨大波折。突然降临的危机令许多政治人物和学者迷惑不已:这样一部由各成员国首脑庄严签署并保证欧洲人民最大利益的宪法条约何以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确实,欧洲的联合是在总结两次世界大战惨痛
现在,欧盟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观察家认识到,以公投方式批准《欧盟宪法条约》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首先,多项调查结果证实,法荷两国民众否定宪法条约主要是出于对本国政府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形势、移民等问题的不满,其投票的意向已经大大超出了公投的主题―――《欧盟宪法条约》。历经数年的经济萧条,满腹牢骚的百姓对全球化与欧洲前途漠不关心,对长达400多页的“宪法”也无心翻阅,而是一股脑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责任归咎于本国政府,把欧盟充满生机的扩大视为穷国对西欧财富的觊觎。于是,欧洲宪法便成为他们发泄这种种不满的对象。其次,虽然欧盟的体制还存在某些弊端,管理层面上也不是没有错误,宪法条约亦非尽善尽美,但以简单的“是”与“不”的投票对一个十分复杂、关乎4亿人民命运的重大事项进行笼统的裁决,是很不科学的,是一种极为抽象和危险的“民主”实践。
意大利著名政论家曼泽拉在其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叹息:“人民并不是总有道理”。这话说起来似乎比较难听,但却符合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十九世纪法国的两次公投,先后推倒了“第一共和”和“第二共和”,把拿破仑和他的侄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1932年的德国大选则使希特勒成为内阁总理,随后的一次全民公决中竟有90%的选民表示接受纳粹政权。意大利的法西斯元凶墨索里尼,也同样是在“民意”支持下实现了窃国阴谋。至于今天的西方民主选举,在“一人一票”的宪政民主制度下,劳动阶级也从未能利用数量优势通过选举取得政治上的主导地位。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信息不对称”特征产生了政治立场的非理性“选择效应”,更为一些政客进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的操作扩大了空间,使公决或选举更加戏剧化。
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被西方推崇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所谓“自由”和“民主”,其正当性既非先验、更非永恒。普罗大众并不是天生和必然地了解全局、掌握真理。在相互对立的族群和派系的混战中很难产生科学的规划。因此,不宜将这种所谓的“民主”作为一切决策的预设前提,其本身的正当性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论证。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曾将政治概括为“智慧与理性的最高境界”和“不同路线的区分与选择”。因此,为政者必须讲求“实质民主”,寻求保障多数人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合理实现方式,而不应出于某些图谋一味鼓吹甚至强加西方式“程序民主”。这也许是《欧盟宪法条约》遭受重挫的一个重大教训。(本报罗马6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