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反思与历史意识

2005-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锡章 我有话说

在新时期前3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与规定,对大众文艺观念的引导与培养,已是客观存在。对其积极性或消极性进行价值的评判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又是不够的。因此,以历史的态度,对此时期的文学理论潮流的发生、流变、特征及其现实和历史的正负影响,进行反思性研究,总结文学理

论思潮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文学理论发展的合理道路,确立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健康关系,应当成为研究者的主要选择。

新时期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对这30年的文学理论潮流作了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不过,由于此时期理论潮流的复杂性,特别是文学理论潮流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使研究的难度很大,因而对一些重大理论命题和文艺政策进行全面的清理与研究,还有诸多遗憾。所以,当读到方兢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潮流三十年》时,就深深感到了这部专著的学术份量。

客观地讲,这部著作并不是以思辨性的理论分析见长,对习惯进行抽象思辨或宏大理论叙事的研究者而言,方兢先生的书也许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必须认识到,这部著作有其不可轻视的价值。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在对一些主要概念进行有见地的界定的前提下,对此时期文学理论潮流既有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理论分析,又有对理论渊源深入细致的梳理,并对理论潮流的特征进行了勾玄提要的且符合实际的概括,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基本轮廓。

以历史的态度进行客观而又具有鲜明价值立场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是这部著作的又一价值所在。作者头脑清醒,没有一些研究者由于对那段历史的厌恶而形成研究的情绪化倾向,而是冷静地对研究对象作客观评判,既指出了理论潮流产生的时代、社会的必然性,又鲜明地揭示其不容否定的负面影响,“学术的眼光和学理的尺度”始终是作者坚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从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不同评价便可见出作者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公允的历史意识。

史料丰富,线索清楚,是这部著作尤具价值的内容。作者没有大而化之的空洞描述,而是以历史事实、历史事件作为理论的坚实基础,通过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历史演变的把握,构成了时间为经、问题为纬的内容体例框架。这样,既具有史料的丰富性和分析的可信度,又避免了资料的简单堆砌,使史料与理论分析实现了有机结合。特别要指出的,作者在主体研究内容之后的《附编》,使著作的史料价值更为突出,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历史线索根据。

基于这些阅读的感受,我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学术著作。甚至对中国当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现有意味的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潮流三十年》方兢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