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我国新闻界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这种“新闻公害”的继续蔓延。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新闻的真实,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近年来,我国新闻战线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同时,还对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追踪报道,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和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和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避讳的是,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今年2月5日,一家都市报以“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的访谈形式,报道郎平应邀执教美国排球队之事。郎平十分奇怪,她根本没有接到这位记者的“越洋电话”。实际上,这篇报道中多数内容是从其他媒体上拼凑改编的。
3月,一家晨报刊发《1500亿热钱4月30日前惊心大撤退》一文,在股民和股市中引发波澜。消息刊发当日,沪市下跌。事后核查,这篇报道是一名晨报记者听信传言、根据某人猜测性言论采写的虚假信息。
这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断出现,有其产生的缘由。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未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客观报道于不顾;有些一线记者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愿深入采访,有的记者甚至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或者“编抄”别人的稿件,成了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刚刚举行的“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上,百余位来自全国新闻媒体和部分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对虚假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屡禁不止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严重后果进行严肃认真的分析,并对制止、铲除虚假新闻现象提出具体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党的一贯主张和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界和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要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重拳打击”各类虚假新闻。所有单位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在坚持新闻真实性问题上,没有例外,没有特殊。无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无论日报、晚报、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无论媒体正式员工还是临时人员,都要严格执行保证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对主观故意制造虚假新闻者,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直至清除出新闻队伍。
据记者了解,结合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 试行 》,我国新闻界将开展治理虚假新闻专项行动。这次治理不仅对出现的虚假失实报道要严肃查处,更要建立防范虚假新闻产生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维护新闻工作的形象,维护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