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童心看待孩子 用行动影响孩子

2005-06-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系列政论片《托起明天的太阳》已于“六一”前后分别在中央电视台1套、10套、12套节目中播出。系列片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各界的欢迎和肯定。

6月9日,中宣部宣教局、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召开《托起明天的太阳》系列政论片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教育、理论、新闻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围绕该系列片进行了畅谈,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表了意见。以下是座谈会的发言摘要:

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实践发展

董俊山(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一个时代的话题,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民族的话题,一个各国的话题,一个全球的话题。今天的种子,明天的希望。道德是人们心灵的秩序。人格、国格是民族灵魂的守护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未成年人抓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从未成年人抓起。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的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来继承,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开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正如电视片中指出的那样 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们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们的名字是今天。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我们关注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拍摄本片的创意。

理想信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艰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为了祖国的辉煌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广大未成年人生活、学习、成长在更加灿烂的阳光下,更加明媚的春风里。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统一有效机制

周正义(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长):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规律的研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采用适应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方法,启迪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面向学校和青少年,推出“考古小奇兵”活动,就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推出的学生和博物馆之间的互动项目。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味“发现的快乐”,感受“考古”的艰辛,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作。许多孩子在参加活动后,向老师、家长和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考古学家”。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们感到欣慰,这是对我们创造性劳动的回报。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经常抓反复抓,要形成一个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这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我们教育专家、学校、社会、家庭,都在创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方法,营造一个大的和谐氛围。珍惜这种氛围,维护这种氛围。在党和国家在积极工作的同时,我们衷心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够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统一有效机制。

一部系统、深刻、鲜活的电视政论片

王忠义(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通过这部片子可以看到,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起步开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发展势态良好,但问题、矛盾、困难仍然不少。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这项工作的机制、体制、财政投入问题,还未形成普遍关注的大氛围,不能盲目乐观。当前有这样几个问题应当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是实现德育生活化问题。应提倡“无痕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和提高。成人的“功利”目的应在“后台”而不应在“前台”,这样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需要成人帮助孩子“设计生活”,让生活处处有德育。

二是未成年人生活社会化问题。今天多数孩子物质生活比较优越,但“孤独”与“封闭”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拦路虎。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只关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相当力量,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是社会教育网络化问题。目前,应当说各级党委、政府、群团组织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就全社会而言,真正形成一种格局和氛围,还有相当的距离和难度,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思想道德是教育的根与本

皇甫军伟(北京博尔达学校校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片子很清晰地解读了教育的两大功能 完善人格和启迪智慧。从片中我又清晰地看到一些反面的典型中所反映出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努力地教孩子们如何学习,而忽视了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们在兢兢业业地启迪孩子们的智慧而忽视了对孩子们完善人格的培养。九集内容中看到社区、学校、家庭对完善人格这一教育的首要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行动颇感欣慰,完善的人格是每个人承载智慧的根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正是完善每个未成年人人格的基础要素。

本片敲响了家庭教育问题的警钟,找到了家庭教育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家庭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是孩子的责任感、基本道德素养、目标意识、行为习惯四个基本内容。家庭是培养孩子们良知的学校,又是培育学生心情的训练园地,而良知和心情是真爱的基础。良知引导真爱的方向,心情是真爱的动机和源泉,心情需要培养和关注,孩子的心情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核心要素。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偏离了这样的教育和成长规律所导致的。父母是道德导师又是道德榜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起点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用孩子们的特点去引导孩子

王燕(北京市宣武区文明办主任):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敲击耳膜的时代,是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所以,作为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干部,我们常常在思考下一代的教育何去何从。在民族精神代代传的活动中,在快乐新童谣的传唱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经验,感受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具体来说:一是一年来中央文明委在推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思路清晰、节奏把握比较好,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科学、有力的指导。二是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在坚持统一主题、正面宣传引导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正面宣传报道了一批先进典型,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形成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强势。三是在各守其责、协同管理、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初见成效。从基层干部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互联网的管理加强了,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视作品多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基本落实。总之,《托起明天的太阳》给我们成年人上了一堂课,它提示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学会用童心去看待孩子,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孩子,用孩子们的特点去引导孩子。

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

杨英(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校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年来,我校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着。一直以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文化错位、知行脱节、成人化倾向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寻找教育途径,促“成人化”向“生本化”转变。我们的教育要转向“以生为本”,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依托直观、形象的教育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为此,我校开发了童谣、电影等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宽了教育途径。

2002年我们利用童谣的特点,确定了《北京童谣》作为课改实验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把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课堂,引入学生的生活。目前,这一校本课程已经从实验年级辐射到学校,从一门校本课程逐步发展为独特的校园文化。

新童谣作为教育的载体,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与成功,给教师带来了探索与思考,给德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童谣已经和宣师一附小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我们目前正在制定童谣校本课程指导纲要,筹建童谣传承基地,努力使新童谣从一时的热点成为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亮点。

灵魂工程师应肩负民族复兴重任

宋丽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观看《托起明天的太阳》系列政论片后,我为片中的内容所震撼 一种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感到,这个电视片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昌盛而进行的思想和行动上的精心准备,是一项深谋远略的国策规划。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鼎盛时代,而掌控和经营这个时代正是现在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数量占我国13亿人口的1/4,其思想道德水准将影响到国家之兴亡、民族之荣辱。所以,第一集的题目是《国家的未来,神圣的使命》。它已经点出了此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深远影响和社会历史价值。这个使命是我们所有人的使命,因为,未成年人的道德建构就是体现成年人的责任 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 这也是从第二集到第八集的内容。一句话,这是一个号召全民负起责任的大动员和大行动!这是第九集思想的体现。这是新时期所体现出的大教育观、大德育观的理念。这是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途径上、操作手法上均不相同的德育教育。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果把“德育的核心是心育”作为新时期的德育理念的话,那么,作为一名在第一线的教师,要真正地肩负起“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认识、理解、交流、沟通、信任和宽容孩子,用仁德和爱心支撑住孩子们德行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要负起的历名责任 因为,今天播撒的种子,将是中国明天的太阳心中不灭的精神之火。

媒体要承载起社会责任

杨威(北京晚报道德热线主任): 去年中央发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后,北京晚报迅速行动起来,每天一个专版,以前所未有的报道规模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晚报于去年5月17日至6月18日开办了育德专版,并设置了育德热线和“家望信箱”。一个多月时间里,育德热线共接到读者电话1000余个;传到“家望信箱”的电子邮件和信件300余封;其间,编辑部先后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市政协常委、北京五中副校长罗强,著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宗春山等专家值守育德热线,与1500多位专家进行了累计两万多分钟的电话会议式的思想交谈。应广大读者要求,北京晚报与北京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了《成长的问题》这本书。

书中选择的案例,反映了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突出问题,通过详实、具体的描写,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该书由一批资深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多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基础上,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切合未成年人实际、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指导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