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重大意义

2005-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卓元 我有话说

陈云同志是我们党杰出的经济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一系列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至今仍光辉夺目。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经济学家经常从陈云著作中寻找智慧和力量。本文拟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为背景,论述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和实际意义。

一、经济要在稳定中增长―――综合平衡论的根本出发点

如何处理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中外各国发展碰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曾经有不少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赶超经济发达国家,急于求成,实行增长优先战略,要稳定服从于增长,大量举借外债,或者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结果一般都是在经济短时间内上去后不久,就出现物价飞涨,抢购商品和外汇,贫富差距拉大,老百姓闹事等现象。由于经济不稳定,出现曲折,增长也难以为继。总的看经济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大跃进”也属于这种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陈云即非常明确地强调经济要在稳定中求发展。1957年初,陈云就提出 “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全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改革开放后不久,1979年,他又说 “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 同上,第268页 。他还说 “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同上,第351页 。

陈云不但认为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而且认为经济改革也要稳中求进。他在1980年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同上,第279页 。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即他多次阐述的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的思想,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的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和外汇收支平衡了,市场和物价自然就稳定了,金融也稳定了,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经济就能顺利发展。同时,经济稳定了,也能为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总量平衡和主要结构平衡―――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陈云综合平衡思想,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主要结构的平衡。综合平衡指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和它们之间的平衡,这其中,除了重要物资平衡外,都属总量平衡范畴,物资供求总计平衡也是总量平衡,所以,陈云的综合平衡概念,首先和主要指的是总量平衡。物资平衡中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属结构平衡。但是,因为这里讲的是与总量平衡相联系的物资平衡,因此就不是一般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主要产品的供求平衡,也就是主要结构平衡。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总量和主要结构的平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一旦总量和主要结构失衡,特别是总量失衡,经济发展必然受阻。

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实质就是按比例。陈云说 “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 同上,第211页 。他还进一步指出 “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同上,第211页 。

按比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但是,常识归常识,在急于求成、短期行为的冲击下,有些人就是不顾常理,一再违背常理蛮干,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为纠正比例失调而调整经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还都记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过好几次严重比例失调,其中有几次都是在陈云主持或参与下重新调整过来的。一次次的经验教训,使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也就是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人心。

中国经济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做到综合平衡,也就是做到按比例发展,经济就能在稳定中顺利发展,即使是高速度发展,也能保持市场和物价稳定,皆大欢喜。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克服了传统体制的弊端,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我们的宏观政策总的来说比较正确,注意了综合平衡,使得经济如虎添翼,更加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更快。所以,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是短缺经济的教条。

三、把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约束在一定范围内

陈云的四大平衡思想,首先要求财政收支平衡。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出也跟着增加,而且常常增加得更快,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发达国家都出现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情况,形成赤字。一个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一般用两种方法弥补。一为发国债 包括借外债 ,一为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为此就要多发票子。最近几十年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并且逐渐形成某些共识。比如,一个国家当年财政赤字的公认控制线为不超过年GDP的3%,财政赤字的余额不能超过年财政收入的60%等。这些都表明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财政赤字有益论是不对的,要求一概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也是很难做到的,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要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过国际公认的控制线。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首先是特别重视财政收支的平衡,尽量不要有赤字,不把经济发展过分寄托在赤字上,赤字不能搞大了。同时,陈云也不是一概的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比如他在1980年就说过 “现在有些带援助性质的外债,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低利自由外汇贷款,将来使用起来可能对我们有利。但使用时也是有条件的,数量也不会很大,并且现在还没有借到手。将来借到了,也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只能用在最关键性的项目上” 同上,第276―277页 。1988年,他还说 “外债可以借,但要尽量少借。借外债,要用得好,还得起” 同上,第310页 。我们党在财政赤字问题上一直是头脑清醒的,是符合陈云的思想和主张的。

不能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陈云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方针。解放初,为治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陈云为祖国为人民立了不朽的功勋。20世纪60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由于多发了六七十亿元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集市贸易产品价格成倍几倍上涨时,又是陈云出来主持财政工作,调整经济,治理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并且很快取得成效。1962年初,他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1962年和1963年,必须千方百计做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制止通贷膨胀。不能今年不动手,等到明年再去制止” 同上,第203页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底,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再次提出要制止许多商品的涨价,说 “现在既没有出现国民党时期发金圆券的形势,也没有出现解放初期财经统一、物价稳定以前那种形势。应该说,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除了若干种国家规定不准涨价的商品以外,许多商品都在涨价,涨价商品的面相当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 同上,第277页

物价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表现。如果建设规模超过国力许多,如果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出了问题,就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经济过热,最后都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为治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是克服比例失调,恢复平衡和稳定,并因此而付出不小的代价。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物价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小幅度下跌。针对这一新情况,党和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和快速发展,年经济增速仍然达到7%以上。在这期间,也有人建议实施通货膨胀的政策。这既不现实,也不可取。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又开始出现过热,物价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由于政府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稳定经济,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GDP增速达9.3%,2004年GDP增速仍达9%以上。

在我看来,这个速度还是稍微高了一点,经济生活还是绷得过于紧张。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第一条就是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可见,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是不可取的。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力争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既要防止物价持续下跌的通货紧缩,更要防止物价持续过大幅度上涨,年物价上涨率最好控制在3%以内,尽量不要超5%,一旦超5%,就要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五个“协调”,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实质是协调,五个统筹就是要做到五个协调,即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互相协调。统筹和协调并不是要求完全一样,没有差别,而是要求差别不能大,彼此发展的步子要跟得上,相互促进,而不要严重失衡,互相牵制。很明显,这里说的统筹与协调,同陈云一贯倡导和坚持综合平衡和按比例是完全一致的,是对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重大发展。

第一,针对的面更加宽广,指导意义层次更高。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主要是为解决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提出来的,着力于改善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和纠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在稳定中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然适用于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面对的是经济大发展以后碰到的一些新的重大问题,其中有一些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如城乡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等,有一些则越出经济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五个统筹、五个协调,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中面临的上述突出问题,以便既使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也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目的性更加明确,首次提出以人为本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历来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也是为的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小康就是人民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意思。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可以使发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今后的任务,是实现全面的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因而逐渐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来。因此,现在提出以人为本,除了更加明确发展的目的以外,也包括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要求与国内发展统筹、协调。现在的涉外经济不只限于陈云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利用外资和外汇平衡等问题,而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当然,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主要应立足于国内的发展。因此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国内需求,又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既要充分利用内资,又要很好地吸收和有效利用外资。既要用好国内人才,又要积极引进外智,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既要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增强我国的自立开发能力。还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等。可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包含着比过去一般地利用外资和外汇收支平衡丰富得多的内容,有许多新的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用宽广的眼界考虑和观察发展问题,以利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较快发展。

总之,我们今天重温陈云关于综合平衡的思想,重温陈云一系列光辉的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贯彻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