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捧出宜昌市,宜昌属下有当阳。当阳因关陵、玉泉寺而能与三峡齐名。如今,一个退休的小学老师把关羽的忠义仁勇高贵品质熔炼成玉泉般甘甜的爱,全部倾注到孩子们身上,感动当阳、感动三峡、感动荆楚。
他的名字叫郑琦,是湖北省宜昌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退休教师,今年65岁了。他敬业爱岗,关爱学生。他用实
1958年,18岁的郑琦从当阳初级师范学校毕业,自愿申请来到当阳县边远山区小学任教。1963年春,郑琦在当阳县漳河小学任教。因反对学校一位领导对学生处理过重,加上其他原因,不久被通知回乡务农。1979年7月,当阳县革命委员会下文,撤销原错误结论,当年9月,郑琦到烟集小学任教,1年后调到井岗小学直至退休。
瓦家河见证了郑琦的另一种“勇”
1992年冬天,寒风凛冽,当阳市东北部的瓦家河河水奔腾。一个人们早已熟悉的身影站立在过膝深的河水中,吃力地搬动沉重的石墩,他就是郑琦。这年夏天,一场大水将瓦家河上的小桥冲毁,河对岸7组20多个孩子上学成了难题。天气暖和时孩子们还能涉水过河,可冬天来了,河水太凉,一些孩子因为畏惧过河几天不去上课。心急如焚的郑老师跳入河中,带领乡亲们一道垒砌被河水冲毁的石墩,全然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年纪。
那还是1980年秋,郑琦调到井岗小学任教。开学的第一天,细心的郑老师发现,班上20多个学生鞋子、裤腿湿淋淋的,一问才知孩子们是涉水过河上学弄湿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多危险啊 那天放学,他随学生来到河边,急忙跳入河中,将孩子们一个个背过河去。从此,只要河水上涨,郑老师都要早接晚送,把学生们一个一个背过河。20多个学生背下来,郑老师常常是汗流浃背。郑老师背孩子过河的故事感动了村民。老支书张希珍感动地说:“我们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于是,村民们集资建了一座简易桥,缓解了学生上学过河的难题。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尊师爱生桥!”
一个都不能少
郑琦有个习惯,每天会不由自主地清点孩子们,甚至不是他自己班上的孩子他也要关心。用他的话说 就是无论贫富、无论贵贱,伢们一个都不能少。
当阳庙前镇龙泉村有个学生叫景月。小景月母亲生病去世,父亲便开始外出打工。这下,小景月成了没人打理的孩子。2003年开学后,本应该读初一的景月,却没去学校。郑琦听说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来回10多里路,找到她舅舅家,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还给景月远在外地的父亲打电话沟通。在郑琦的努力下,景月又重新走进了课堂。现在,景月已经读初三了。
这些年,郑琦助残劝学骑坏了4辆自行车,可每年经他劝返学校的孩子都有20多个。
对孩子的明天负责
5月29日,在郑琦生日的前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这天,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来到桐树垭,看望这位博爱的乡村退休教师。路钢与随行的宜昌市教育局领导商量后,决定出版一本记录郑琦一生奉献教育事业轨迹的画册,作为送给郑琦的生日礼物,并分发湖北全省各县市学校,供所有教师学习使用。
其实,郑琦并不是一个只会搞活动摆花架子的人,在当阳市井岗小学的同事和学生眼中,郑琦一直是教学能手。记者连续数日的采访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郑琦在教学中长期担任教育难度较大的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四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
1985年,原当阳县?溪区组织全区20多所学校举行公开课竞赛,郑琦在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上,讲解了《乌鸦喝水》一文。他把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瓶子、石头、水、录音机等,都运用到了竞赛中,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得公开课二等奖。同事们说,郑琦带一年级,在历次统考中都是一二三名,每一年都是模范班主任、先进少先队辅导员,我们怎么也比不过他!
郑琦的学生,虽然有的后来成了博士、硕士、工程师、干部、军人、医生等,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建设者,他们大多数都有着郑琦一样质朴的品质。
5月28日晚,小学教师杨静面对记者回忆起那难忘的一幕,仍然泪流满面。1986年盛夏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难当,当阳市?溪镇电子琴暑期培训班如往常一样进行。在这里参加培训的邻镇10岁小女孩杨静却有点心绪不宁:“过会儿要是下雨该怎么回家?”
天色向晚,那个熟悉的身影忽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令焦急的小杨静欣喜万分,她不顾一切地向那个身影扑了过去,眼前的情景却让她愣住了 每天接送她的郑琦老师全身泥浆,一瘸一拐,左手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右手的伞已经被大风吹翻。原来郑琦老师看到天降暴雨,马上骑车去接在?溪镇上培训班的小杨静,可风太大,他途中摔了一跤,自行车也坏了,他只好推着车走到?溪镇,时间也耽搁了。夜色中,一老一小推着自行车慢慢行进在风雨中,当天很晚才回到家里。
1983年,杨静在井岗小学上一年级,教音乐课的郑琦老师很快发现这个女孩颇具音乐天赋,节拍打得准,教的简谱和五线谱别的学生像听天书,杨静却很快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郑老师鼓励杨静学习音乐知识,当他知道附近?溪镇将开办暑假电子琴培训班时,认为是个难得的机会,马上到杨静家“游说”杨静的父母。
从此,郑琦每天早上用自行车把小杨静送到?溪,下午再骑车把她接回来,培训班开展了一个多月,郑老师就整整接送了一个多月。
“园丁的快乐就是看到每一棵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浇水、施肥都是我们份内的职责啊 ”20多年来,郑琦老师因材施教,演绎了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您”的真实故事。1993年,杨静考取了当阳师范,毕业后担任了一名小学教师。杨静还坚持自修了专科和本科,并多次被评为校级、市级优秀教师。
用爱修补受伤的心灵
5月27日上午,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当阳剧院举行。一个15岁的男孩深情的回忆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他说:我有亲生父母,却是一个孤儿;我是一个孤儿,但是却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拥有比父母还亲的人。从初小到高小,从小学到初中,郑老师不知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增添了多少根白发。今年我已经15岁了,是郑老师让我读书,教我做一个好学生;是郑老师教我怎样去爱,怎样成材。
这个男孩叫周志富。是三峡库区小移民,1997年,周志富的母亲难以忍受农村贫困生活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此时他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当年10月下旬的一天,郑琦家访路过这片田野,发现一对父子在田间劳作。“怎么都开学啦,这个孩子不上学?”郑琦好奇地上前打听。一问才知道家里没钱。郑琦把周志富揽进怀里,对其父亲说:“这样,我先垫钱他读书,你有了再还我 ”说完,便把赤脚破衫的小志富带回家中,梳洗换衣。第二天又带他到?溪镇上买了套衣服和鞋子。
可第二年,周志富的父亲也出外打工,不久也和家里失去了联系。“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好好读书的年龄,怎能让他独自一人这样生活!”郑琦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把周志富接到家里来长期住。他要用更多的爱心来修补这个伤痕累累的幼小心灵。周志富在郑琦家住的时间虽然长短不定,有几个月的,也有一到两年的,但加起来共有4年之多。在郑老师的精心照料下,周志富个子长高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习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考上镇上的烟集中学后,小周志富离开了郑家,郑老师还多次到学校过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为他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具,由于郑老师的协调,学校免去了周志富所有的学杂费,吃饭也能享受贫困学生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