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
隽鸿飞在《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哲学基础之上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现实的人类活动。在这种现实的活动之中,人创造并展示了自己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确证了人之存在的总体性。马
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
王小锡在《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3期撰文说,和谐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物质文明展示道德精神,物质创造需要道德精神,民主法治的依据是社会主义道德,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基于体现社会公正的道德价值,人际交往方式及其交往效果是道德实体的存在样式,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直接表现形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精神。
作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
李孝纯在《理论前沿》2005年第10期撰文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是根本不同的。西方人本主义从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出发观察社会,其主旨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与资本主义统治。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有根本的不同。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立场上提出的一种治民、驭民之术,与我们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和价值定位
王庆五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今年第3期撰文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定位的认识,根本的创新在于: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既作为一个奋斗目标,也视为一个历史过程;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而且必须建构和谐社会;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辩证地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