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年轻一代亲近文化遗产

2005-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宫苏艺 我有话说

现象在今年的关于端午节的大量信息中,最吸引我的是一条小学生操场划“旱龙舟”的消息。据《新京报》报道 6月10日上午,由民俗专家现场指导,北京市东城区遂安伯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划“旱龙舟”,然后又包起了粽子,折起传统的缯子,来迎接端午节。因为学校没有条

件让同学们在水中体验真正的龙舟,老师们就想出了在旱地划“龙舟”的主意。缯子,就是用纸折成五角六面的立体状,并在外面缠上各色的丝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俗专家翟鸿起对同学们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个时候,小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手工课上,会用各种丝线缠纸胎做成缯子,以供端午节使用。遂安伯小学的张宏图老师说,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学校联合教同学们过老式端午节,是要使下一代不要忘记中国传统的韵味。

点评这条消息之所以吸引我,开始是由于遂安伯小学,小时候我就住在这所小学的隔壁,尽管后来上的是其它小学;然后就是这所小学教学生过传统端午节的方式。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作为通过公约的一个前提;而在谈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时,“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是第一条。端午节作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的确有一个尊重和弘扬的问题。

端午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也是在看了一些资料后才略知一二。因为,端午节很多丰富的活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有人说,只剩下吃粽子是端午节在当代的悲哀。而有人反问,除了吃粽子我们还能在端午节干什么?端午节确实应当以种种生动丰富的细节活在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生活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书本中的几页文字,不是博物馆中的几块展板。

小时候和母亲、弟弟一块儿包粽子的情景仍然在我的记忆里。而今天女儿吃的只能是商店里买来的粽子。我很惭愧,尽管粽子还算好吃,但她不会对端午节留下太多记忆。可是,遂安伯小学的学生以后对端午节的记忆肯定会鲜活得多,这就是教育和传播的作用。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政府的责任,是专家的职能,也是公众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命力就在公众之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身上。如果年轻一代疏远和冷落了遗产,那么遗产只能走向消亡。所以,遂安伯小学学生们过端午节的举动,让人看到了遗产能够保护和发展的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