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在今年的关于端午节的大量信息中,最吸引我的是一条小学生操场划“旱龙舟”的消息。据《新京报》报道 6月10日上午,由民俗专家现场指导,北京市东城区遂安伯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划“旱龙舟”,然后又包起了粽子,折起传统的缯子,来迎接端午节。因为学校没有条
点评这条消息之所以吸引我,开始是由于遂安伯小学,小时候我就住在这所小学的隔壁,尽管后来上的是其它小学;然后就是这所小学教学生过传统端午节的方式。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作为通过公约的一个前提;而在谈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时,“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是第一条。端午节作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的确有一个尊重和弘扬的问题。
端午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也是在看了一些资料后才略知一二。因为,端午节很多丰富的活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有人说,只剩下吃粽子是端午节在当代的悲哀。而有人反问,除了吃粽子我们还能在端午节干什么?端午节确实应当以种种生动丰富的细节活在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生活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书本中的几页文字,不是博物馆中的几块展板。
小时候和母亲、弟弟一块儿包粽子的情景仍然在我的记忆里。而今天女儿吃的只能是商店里买来的粽子。我很惭愧,尽管粽子还算好吃,但她不会对端午节留下太多记忆。可是,遂安伯小学的学生以后对端午节的记忆肯定会鲜活得多,这就是教育和传播的作用。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政府的责任,是专家的职能,也是公众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命力就在公众之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身上。如果年轻一代疏远和冷落了遗产,那么遗产只能走向消亡。所以,遂安伯小学学生们过端午节的举动,让人看到了遗产能够保护和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