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动的背后

2005-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徐本禹已经蜚声中外了。

徐本禹只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志愿者中的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如此平凡 ”那么,他为什么能超越成千上万个同类者,名震天下呢?徐本禹的行为与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记者开始了思索与调查。

三封信和8万元捐助

徐本禹不是孤

独的。6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教授对记者介绍说 为了到贵州省大方县支教,徐本禹向学校提出推迟研究生学习两年的申请,学校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申请进行了认真研究,最终同意了徐本禹的请求。学校破例录取了并没有参加复试的他,还为他保留了作为公费生的学籍。

这次到华农采访,记者还意外地看到了徐本禹2004年5月至6月写给学校的三封信,实在令人感动,摘录几段如下:“4月上旬的时候,我去大水乡作了一场报告,报告完了后看了两所小学,其中的一所叫大石小学,学校的现状比原来的岩洞小学还要差,教室破烂不堪,材料和照片已经寄给了经管院的曹飞老师,这所学校也许就是我下半年所要支教的地方……我有一个想法,就是等我回学校读研究生的时候,在武汉各大小学校搞一个摄影展,让城市里的人了解山区里的孩子。”

“上次湖北电视台要拍节目,我回到了武汉,杨倩同学让我请她的客,一顿饭吃了三十多元钱,这让我难过了好一阵子,一顿饭吃掉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费钱!”

徐本禹本是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支教。不久,这个小学就在社会的支持下旧貌变新颜了,徐本禹觉得应该换到一个更穷的地方去。徐本禹写给学校的三封信,受到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校长张端品教授亲自过问,派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教授等前往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进行调研。调研途中,学校决定捐助当地8万元,用于改善大石小学的办学条件。

一个志愿者的要求和感想,受到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的如此重视,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帖子和一项基金

就在徐本禹转点到大石小学面临着诸多困难的时候,一个看似很偶然的因素使得事情的进展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著名网站“天涯社区”的帖图专区上,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让徐本禹和大方县的孩子们进入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视线。

原来,2004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彭光芒教授和范敬群老师赴大方县调研后,用100幅实地抓拍的照片和凝重的文字写成长篇图文报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以“南湖居士”的ID发表在著名网站“天涯社区”的帖图专区上。这篇报道迅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截至去年9月9日,该帖的访问量已经突破26万人次,最高峰的日访问量达到了1.5万人次;存储这些照片的华中农大南湖新闻网服务器,由于访问量过大多次发生阻塞现象;国内外100多家网站、2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转载或专题报道。

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学校就又专门设立了贵州扶贫基金。数以千计的来信雪片般飞来,社会各界的踊跃捐款捐物蜂拥而至,截至9月9日,仅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就收到了捐款8万余元,完成了大石小学172名孩子的本学期学费资助工作;大石小学和徐本禹收到包裹上百个,这些包裹邮寄的物品多为衣服、文具等。

在徐本禹以最为平实的行动证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时,华中农大伸出了一双特殊的隐形的手。毫无疑问,这双手是如此的坚强有力!

华中农大的基层情结

徐本禹产生于华中农大看似偶然,其实有深厚而肥沃的土壤。华农是一所农业大学,在重点大学林立的武汉,论学科特色华农本来是可以有点“傲”气的,但华农每年招生都公开承诺:“只要第一志愿报了我们学校,达到了省重点线的,我们保证录取”,显得异常谦虚,而其他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往往要高出20分以上。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农”字。在改校名成风的今天,华农人没有改掉“农”字,而是选择了坚守。

还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华中农大的毕业生有超过80%以上是分到了基层。更为重要的是,只要在华中农大校园走一走,就可以看出与其他校园的区别:华农的学生大多衣着简朴,面容憨厚,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而且贫寒!在文章的末尾,记者忍不住要说一句:在华中农大尽社会责任的同时,我们的主管部门和社会能不能伸手扶助这样的高校!

但是,华农人心中只有责任。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作为徐本禹的母校,我们更要学习徐本禹的精神,用优质教育,用真诚的爱心奉献,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