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云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

2005-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忠杰 我有话说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新形势下参与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求真唯实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

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陈云不仅在我们党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他的思想方法和领导风格,具有求真唯实的重要特征,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和要求。

陈云非常重视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认为“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上才能真正提高,工作上才能不犯大的错误。邓小平在1981年曾向有关方面转达陈云关于学哲学的意见。陈云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把哲学的理论思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学与用、知与行、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他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清醒地分析和判断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踏实细致地开展工作,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他的经济、党建、政治、军事、文化等思想中,特别是在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

陈云一贯强调:“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由于实事求是的精神被“四人帮”破坏,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他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大力倡导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强调:“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陈云在延安时期就总结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重新强调这一原则,直到1990年还再次展开加以阐述。15字原则,不仅为正确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作用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原则,而且更强调了实事求是原则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的过程性特点,与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原则一脉相承,与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一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

陈云提出,改革的步子要稳,从试点着手,“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这是领导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是陈云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虽然有人对这一所谓的“摸论”提出质疑,但陈云认为“没有讲出道理来”。他重申“‘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事实上,只要看看陈云论述的原文,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对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稳健务实的经济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思想是陈云思想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陈云经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稳健务实、讲究实际是最大的特点。所以,他在支持邓小平一系列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重大决策的同时,最突出的方面,是对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决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云就以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精神,在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断;随后,主持起草关于体制改革的三个文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60年代初,支持并建议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陈云在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很多观点,某种程度上为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埋下了伏笔。1979年,他专门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随后确定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奠定了基础。虽然当时的认识与我们今天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但当时能够肯定而不再是否定市场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解放思想、推动改革的进程,仍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做了铺垫;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他充分肯定改革的重要性。1981年,他说,这个改革的意义,不下于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他又强调:“系统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科学的战略思想。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建设规模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不要急于求成。强调注意综合平衡,防止重复建设。“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做到活而不乱”。他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要看到我们是在有八亿农民的国家中进行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既要肯定“无工不富”,又要注意“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他认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要适当,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要“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教育等薄弱环节,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解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这类问题,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早在1979年,他在给李先念的信中就提出必须尽早注意水资源和工业污染两个问题。在1988年8月,他进一步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1990年,他又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他指出:“一定要集中力量,就像当年搞原子弹、氢弹那样,把电子工业搞上去,使电子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见到大成效。”

在对外开放方面,陈云认为搞特区和利用外资进行建设,我们经验少,要认真研究。所以,他着重提出了如何搞好开放、收到实效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比如:如何冲破封锁,利用矛盾,打开通路,尽量与外国做生意;如何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建立信誉,搞好出口商品基地;如何引进技术,填平补齐,成龙配套,以扩大我们的生产能力。他主张,一切引进必须有专家参加,择优选用,集体商量,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前提下,可借些不吃亏的外债,要用得好,还得起;要节省外汇,合理使用,外汇贷款只能用在最关键的项目上。

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主张,成为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

由于经历和领导分工的关系,陈云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很多重要的思想直接受到了邓小平的赞赏和肯定,成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陈云从执政的高度思考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目前又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前,作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而党在全国执政后,党员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事关重大。”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研究解决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遇到的问题。陈云的这一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云首先提出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对干部的提拔使用要制度化。他强调干部选拔标准要德和才,缺一不可。“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明确肯定陈云同志的这些意见讲得好。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正式形成了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德才兼备的思想,也成为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陈云提出的提拔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退休的建议,邓小平认为:“这个问题十分迫切,十分重要。”他说:“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不开明可不行呀!”“陈云同志这个建议我是双手拥护。”陈云突出地强调端正党风。1980年11月,在中纪委的会议上,他鲜明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成为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1986年,陈云又提出“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要做表率”。而且,“做表率首先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各位同志做起。”1998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组部、中央党校联合编写的《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写进“邓小平十分赞同陈云提出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话,肯定陈云首先提出来的这句名言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

陈云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的必要性,以及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他认为,“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总结党内的经验教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健全党内生活的思想,要求进一步发扬民主,允许和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同时,他十分强调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维护中央的权威。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讲到:“前一段我提出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陈云同志讲,各路诸侯太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自为政。这个批评是正确的。”

关于社会风气的思考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陈云从新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出发,也一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陈云注意到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环境的大变化,要求人们及时注意社会风气问题,从社会必须全面发展进步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他指出,“任何单位,任何领导干部,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陈云还特别注意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党风好,可以带出好的社会风气;党风不好,就要影响和带坏社会风气。所以,“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为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陈云提出要加强法制,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要加强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还要求领导干部教育好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给全党带好头。陈云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和主张,既有自己的特点,又与全党特别是邓小平的认识一致,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如,1982年1月,邓小平曾在陈云关于打击走私的批示上加写“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八个字。

陈云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对我们党指导思想的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不仅永远刻上了邓小平的名字,也同样留下了陈云的名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