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白起范睢生死劫

2005-06-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朴民 我有话说

曾有人用“厚黑”两字来概括中国封建政治的基本特征,即在中国古代政治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尔虞我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无情倾轧和噬食;谁脸皮厚,心肠黑,谁就能在政治角逐中把握先机,左右逢源。这个说法虽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也不无一定的道理。的确,在封建社会,政治往往“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是十分残酷的,充满虚伪的周旋和血腥的倾轧,像口巨大而深不可测的陷阱,使人们有意无意地葬身于其中,留下无尽的痛苦与遗憾。无怪乎有人要将一部二十四史形容为伤心的“相斫”史。这种伤心“相斫”的性质,在同僚关系上往往有最集中的反映。常言道“同行是冤家”,同僚之间,为了满足各自的权力欲,为了在君主面前摇曳尾巴,为了在利益的蛋糕切割上赢得最大的份额,都不免像乌眼鸡似的,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互相倾轧,不择手段。彼此间仇恨多于关怀,拆台多于互助,猜忌多于理解,幸灾乐祸多于同情提携。于是寡恩鲜义过河拆桥者有之,党同伐异落井下石者有之,无事生非自毁长城者亦有之。其结果,是许多人为黑暗政治所吞噬,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新的冤魂失足落水,这是历史的丑陋,也是历史的无奈。战国时期,秦国文武两大名臣白起与范睢之间的生死劫,就是这种丑陋的官场文化的一个缩影。

战争是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与之相应,就是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但若就骁勇善战这一点来讲,似乎应首推白起。他是秦统一六国的第一号功臣。当时秦国要“振长策而御宇内”,东出函谷,席卷天下,首先要控制天下中枢―――韩、魏,从而占有战略上的最大主动与优势,这一步,白起通过伊阙一战,杀敌24万有生力量予以实现。秦国的第二着棋,是彻底削弱关东六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军队最众的楚国,消除“纵成则楚王”的巨大威胁,这一目标,也凭借白起的天才指挥,克楚国都、焚楚王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而得以遂愿。秦国的第三个步骤,是坚决打击关东六国中战斗力最强的赵国,坚决摧毁关东六国侥幸的抵抗心理,最大限度地打开通向胜利、完成统一的道路,这一心愿,同样还是依靠白起长平一战而水到渠成地画上圆满的句号。至于日后秦始皇派王翦、王贲等人剿灭六国,无非是跑到白起栽下的桃树下现成地采摘桃子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白起是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功臣,也同样不能走出“兔死狗烹”的怪圈。稍加考察,不难发现白起的蒙冤殒身,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功臣倾轧功臣的产物,是残酷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而这个陷白起于万劫不复绝境的功臣,就是当时任秦国丞相,曾同样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应侯范睢。他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方针,使得秦统一六国的战略走上了健康正确的方向,从此秦国遂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得寸亦大王之寸,得尺亦大王之尺”,秦军所向披靡,蚕食鲸吞,占尽战略上的主动,为最终横扫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范睢无愧为勋侔白起的大功臣。而范睢本人亦因功勋卓著而由普通客卿爬上丞相的高位,位极人臣,风光无限。然而范睢也是一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政治短视者,他对白起的功勋耿耿于怀,必欲捣乱破坏之而心甘。这种根深蒂固的敌意与矛盾,在秦军长平大捷后顿时尖锐激化起来,最后闹成了一次总冲突、总爆发。

长平一战,白起统率秦军全歼赵军主力40余万,从根本上消灭了关东六国赖以抗秦的有生力量,秦统一天下的道路从此畅通无阻。白起本人也因此战的大获全胜而功名达到鼎盛。他把握战机,及时进围赵都邯郸,期待一举灭亡赵国,把秦灭六国的事业向前大大推进一步。白起的巨大成功使得范睢心头滋生一股酸溜溜的感觉,感受到莫大的空虚失落。他的这种微妙心态,自然有聪敏人察觉并加以利用,纵横家苏代于是乘机向范睢进言:赵国一旦灭亡,秦王便成了天下的主宰,白起也将因功晋升为三公。这位白起曾“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便是周公、召公和姜太公的功业也比不上他。接着苏代话锋一转,向范睢点明白起继续建功与范睢本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今赵亡,秦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后,苏代居心叵测地向范睢建议:且不如答应赵、韩诸国的求和意愿,放过赵国,“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苏代的建议正中范睢欲阻白起再立功的下怀,为了个人的得失,为了倾轧打击白起,范睢再也顾不得国家利益了,他向秦昭王建议允许赵国求和:“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头脑简单的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遂下令解除邯郸之围,使得白起灭赵的战略计划功亏一篑。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这样被轻易葬送,这当然让白起既伤心又失望。当他了解真相后,对范睢的愤懑亦可想而知,“由是与应侯有隙”。而对于采纳范睢意见的秦昭王本人,白起内心深处也萌生了些许不满。所以当秦昭王改变想法,决定重新围攻邯郸时,白起就托病不朝,死活不肯出任主帅。秦昭王知道他有病是假,闹情绪是真,故一再坚持让他挂帅出征,并数次派范雎上门去劝请。白起一见范睢就来气,更是坚辞不从,君臣关系从此变得十分紧张。

对于一直嫉妒白起军功的范雎来说,眼下的僵局正是他梦寐所求的。为了彻底除掉白起这个竞争对手,他决定趁热打铁,利用秦昭王对白起的信任危机,鼓簧摇舌,挑拨离间,进一步强化秦昭王对白起的恶感。他的战术果然奏效,秦昭王最终下了贬白起为普通士卒、逐出京城咸阳的命令。可怜一代名将白起,在范睢的陷害下,竟然被剥夺一切,流落天涯。不过对于范睢而言,白起被削职流放还不能算是完全遂愿,他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白起的肉体,斩草除根。为此他再向秦昭王进谗言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昭王听了火冒三丈,下令逼白起自杀。旷世军事天才白起就这样殒命黄泉,留给历史以一个巨大的悲剧。

白起的屈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死而非其罪”)又一次表明,功臣之间出于嫉妒、争名夺利等阴暗心理的倾轧斗争,是封建政治弊端的客观反映,是导致将星殒落、功臣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对于功臣宿将来说,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战场上的明敌,而是来自于自己周围暗藏的形形色色以同僚面目出现的敌人。这种人为的政治内耗、倾轧,使得多少功臣没有倒在战场却倒在官场,让历史付出无谓的代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