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走上讲台到走进心灵

2005-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闫明星 我有话说

在高校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教授,教授,上课按点来,下课夹包走”。除了课堂教学,教授与学生之间很少联系。

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党委多年来坚持倡导教授不仅要教书,而且更要育人,既要走上讲台,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既要‘传道’更要‘解惑’”,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这样说,“在哈工大

,我们长期提倡教授与学生之间,走上讲台是师长;走下讲台是朋友、是亲人,为的是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使同学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加速同学们成才的进程。”这已经成为该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成功之路聊天室”

“我曾经一度以为人生没有了希望,可今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说起自己的变化,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张德宇总要感激一个特殊的地方―――“成功之路聊天室”。

几年前,由于家庭原因,张德宇曾想辍学,成绩直线下降。电气学院副院长蒋秀珍教授得知后,带他走进了“成功之路聊天室”谈心。一番坦诚的开导终于打动了德宇,但他很担心自己落下的课程,“我给你补课!”蒋教授温暖的话语让德宇吃了“安心丸”,走出了思想的泥潭。

电气学院这个“成功之路聊天室”,成立于2003年。聊天室由知名博导、教学名师和院领导值班,每周五晚6时30分准时开始。据了解,聊天室从设立到现在,已有数百名学生通过与教授们面对面地交流,打开了心结。

生活“顾问”导师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张小朋所在的科研小组正在申请一个省级科技基金项目。这得益于哈工大实施的本科导师制。小张说:“导师的指导不仅让我在学术上有了提升,更使我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小张没有电脑,导师李?就把自己的电脑搬来和他共用;一天晚上,他到李?老师办公室去查资料,却惊奇地看见李老师正在专心地伏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在李老师的催化下,深深根植于小张的心中。

早在1988年,哈工大航天学院就在一年级新生中试行过本科导师制。现在,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哈工大的各个院系相继推开。市政学院要求院里的全部教师都参与到学生培养当中去,开创了全员育人的新局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班级都设立一位班主任和一位专业指导教师。系主任马放教授提出“打造哈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情文化,创造良好氛围,培养偶像派导师”的理念,要求教授上课要衣着得体、板书工整。马教授还把自己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的夫人发动起来,担当学生的“生活导师”、“问题专家”。许多教授走进了大学生宿舍,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学生。只要学生有活动,系里全部教师都要积极参与。

心有“千牵链”

“连你,连我,连起心中千千结”。材料学院发起并组织了学生与教授、知名人士等近距离交流的“千牵链”活动,形成一脉相承的知识链接、文化链接、成长链接。到目前,已有60多名知名教授、几百名学生参与其中。

刘鑫旺等同学采访武高辉教授时,正在休养的武教授一聊就是3个多小时。深受感动的刘鑫旺同学说:“过去总认为教授、博导都是高高在上的,见到他们总是很紧张。上了他们的课才发现,原来他们非常愿意和我们交谈。近距离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受益匪浅啊!”费维栋教授当时正在主持国家级项目数项,非常繁忙。但当学生邀请他时,他爽快地说:“你们定时间吧!”

不拒绝学生已经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的优良传统。座谈会、新生见面会、主题班会、纸桥大赛等学生活动中,黄文虎、杜善义、王光院、蔡鹤皋等院士以及知名教授平易地走近了学生。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多次受到国家、省部级表彰。1993 1998年获得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2001年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4名教师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先进工作者”称号,48名教师获得国家、省部级“先进工作者”称号、“三育人标兵”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