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穿行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破土而出的玉米在炎炎烈日下绽放出一行行新绿。如若不是村头的简易演出台,农家庭院外搁放的演出道具的提醒,很难让人相信,在这个722平方公里、48万人口的农业县隐藏着足迹遍及全国、“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的民间艺术表演大军,独特的“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多元演出”
从家庭作坊到家庭股份
丁德龙,25岁,三年前在郑州举办的全国魔术邀请赛上,他表演的魔术“牌技”一举夺得最高奖―――金像奖。那时,他的演出足迹留在了十几个省市区。
他最难忘4岁就随父亲丁发生登台演出的情形。
那是个标准的家庭表演团体:母亲看围子、哥哥打锣、钗,他敲鼓,父亲表演,所有行头不过几十斤,走到哪儿演到哪儿。
夜场演出晚了,他小小年纪老打瞌睡,敲着敲着就趴在鼓上睡着了,他们哥儿俩打的虽然只是简单的戏曲锣鼓点,但烘托演出气氛全靠这“咚―扑―隆咚―呛”。于是,演出时哥哥就多了一项任务,弟弟打瞌睡时,哥哥就用锣棰敲弟弟的头一下,免得误了打鼓。
“夫妻结伴、父子同行、亲友搭帮,三五人、一个箱,扎个围子、搭个帐篷,又演又唱,几十年前从宝丰走出去的演出小团体都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63岁的丁发生说。
“这是我们家的丁博洋摇滚魔术团介绍资料,目前仅音响灯光就价值30多万元,道具三车拉不完。”6月15日,坐在设计新颖的三层新宅里,丁发生递过来一个精美的广告画页,他津津乐道的是,三年前重新注册,由大儿媳任团长的家庭股份制魔术团。
脚底板下大市场
“全国各个省市区,除了台湾,都留下了宝丰民间艺人的足迹”,县长严寄音说,“这么大的市场是宝丰农民用脚底板一块块踩出来的!”
1984年,一个团到云南演出,巧逢百年不遇的雪灾,全团20人5天没吃一顿饱饭,最后竟把演魔术变钞票用的两张新钱拿出来买吃的。还有一个团1990年在四川演出时,大雪封山交通中断,为了及时找到下一个演出地,他们把道具装进大木箱里,做了个雪橇,轮流在山道上拖了三天三夜,才走出雪山。“目前,农闲时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千余家宝丰农民演出团体,家家都有一部酸甜苦辣创业史。”严县长说。
“累脚脖子,还得活脑瓜子。”43岁的刘顺风趣地说起20多年的演出阅历。
大团一二百人,小团十几个人,组团不分大小,90%的演出地点在县城以下的乡镇村庄和庙会、物交会,票价十元八元不等,三元五元也卖,卖不出票就换地点演,演出场次不固定,有观众一天演十场八场,也不清场,观众想看几遍看几遍。宝丰农民的活脑瓜子让魔术、武术、歌舞变成普通群众的一道道文化快餐。
宝丰农民在演出市场中换了脑子,赚到了票子,盖了房子,闯出了路子。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几乎遍布全县13个乡镇,年创收入上亿元,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艺术专业村15个。
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演出服装、道具、音响、大蓬、运输、广告的兴起,赵庄乡已经成为全国惟一初具规模的民间艺术演出服装、道具服务市场。据统计,这些演出服务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700多万元的产值。
10万民间艺人半宝丰
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支民间演出团体,10万余名民间艺人,其中宝丰县占了近一半,从业人员5万多人。文化部市场司一位负责人说。
“宝丰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县委书记王小平说。这里素有“魔术之乡”、“曲艺之乡”称号,以魔术、木偶为主的民间艺术表演始于唐宋,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特点。尤其是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前来汇演,700多年来延续不断。“宝丰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为占全国半壁江山的发展优势,农民致富的强烈愿望与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形成了合力。”王小平书记说。著名魔术师刘顺的感受是:“过去是管的多,现在是帮的多,但管与帮都是支持,要不然,个别人的不文明演出会坏了一锅汤,砸了大家的饭碗。”
“我新创作一个魔术,你能给取个吸引人的名字吗?”、“俺的团很有特点,你能出个营销的点子吗?”虽然与来者交谈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撸起裤腿,但从一个个宝丰农民艺人身上感受到的发展艺术的渴望,让人深深感到半壁江山隐藏着的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从发家致富的愿望到发展艺术的渴望,宝丰民间艺术的持续兴盛,既是对农民艺人素质的大检阅,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