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郑若玲 |
多样化的高校和个性化的考生,对大一统的高考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笔者:现在自主招生的院校越来越多,虽然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只占当年本科录取的5%,但很多家长对此都十分关注,您是怎么看待自主招生的?
郑若玲: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选拔人才制度,2001年,教育部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江苏省三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2003年,在借鉴2001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在全国选取了22所已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2004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又增至28所。
此次自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由于是对长期以来以高考分数为惟一录取依据(保送生和特长生的招生除外)的录取机制的挑战,出台后引起了高校、中学、考生及其家长等各方的密切关注,也引发了正反两面的争议。其中,以赞成者或正面肯定者居多。应该说,自主招生作为对长期大一统高考模式的一种突破,是有积极意义的。一般认为,自主招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显示出其积极作用:一是利于发现特殊人才。由于试点高校可以自主确定各自的录取标准和考核办法,使得一些有专长的偏才怪才或一些有培养潜能的学生能走进大学校门。二是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在考试这根魔棒的指挥下,中学教育难免还是要跟着高校自主确定的考核标准转,但由于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注重了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因而这些具有较强个性和素质色彩的标准,比之大一统的高考,显然更有利于中学开展素质教育。三是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在招生录取环节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挑选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招收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学生,从而有利于调动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四是利于高考制度的良性发展。大一统的高考模式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发挥了巨大教育和社会功效的同时,也渐渐显露出自身的弊端与不足。多样化的高校和个性化的考生,对大一统的高考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而自主招生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要求而进行的改革举措。
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其可能产生的腐败与不公上
笔者: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那些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且规定可以在低于当地20分的情况下录取,但有些人认为“自主招生”,“定向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机动名额”,“特长”这一个环节很容易让人“钻空子”。
郑若玲:是的,在大多数人对自主招生改革方案叫好的同时,也不乏质疑者。即使是赞成者,也对自主招生存在一些顾虑。质疑者和赞成者的顾虑都集中在自主可能带来的腐败与不公上。在作为招生单位的高校方面,实行自主招生后,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会使得各种腐败现象找到生存的空间,并由此带来不公正现象。在作为人才输送单位的中学方面,由于有的高校对考生的考核依据之一是所在中学提供的推荐材料,有些责任心不强的中学趁机钻空子,对材料“注水”,把一些成绩不一定拔尖的学生也列入自主招生的名单。而弄虚作假也是一种学术腐败。在考生方面,由于高校要求考生到校参加考核与面试,必然给考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由这种负担所带来的参与自主招生机会的可能放弃对于低收入或贫困家庭子女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由此看来,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其可能产生的腐败与不公上。这其实也是存在于考核和录取的多样化、个性化与防止腐败、保持公平客观之间的一个矛盾或者说两难问题。这种矛盾或两难并不是高考改革中才出现的新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保送生制度改革中就曾出现过。实行保送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弥补高考笔试的不足,力图使考核多样化,创设一种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然而,人为因素的干扰,很快就将这一良法美意异化为“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致使操作环节严重失范。很多人据此指责保送生制度是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腐败。再比如,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增加投档比例的改革,本来是一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积极举措,结果却造成录取季节“条子票子满天飞”的“奇观”,使高考这块社会净土遭致人情、权力和金钱的严重侵蚀。
在台湾,其大学入学考试改革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2002年,台湾正式实施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的改革。改革主要是针对以往联考制度中仅以一次考试定取录的弊端,改用多种途径选拔新生,同时也赋予高校和考生各自选定考试科目的自主权。然而,改革不久,即出现了甄试及保送中的“暗箱操作”和对“多元能力”要求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以致于在同年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有七成的学生家长赞成以前的联考制度。
自主招生如何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笔者:那么高校应怎样才能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又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郑若玲:已有的经验都说明,自主招考由于没有统一考试那样的客观标准,而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很容易因人为操控而滋生腐败。但作为对统一考试局限性的一种挑战与突破,自主招考仍有其改革的积极意义。只要认真研究自主招考产生腐败与不公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做到招生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堵住腐败的漏洞,加强自主考核的科学性,自主招考还是能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但在目前招生规模大、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自主招生的步伐还不宜迈得过快过大。
鉴于自主招生的最主要目的是使高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从长远和更为现实的角度看,我认为在统一考试上做文章以使其更具针对性,似乎更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例如,可以采用二次统一高考的改革模式,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方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两种高考各司其职。也可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和各校单考相结合的招考办法,将现在进行的自主招生融入其中,前者可以把守基本质量关,同时也便于各大学比较评估生源质量,后者则能充分体现各校的办学特色,较好地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在经过一定阶段或范围的试点后,可以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高校招生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考试立交桥。从而既能使高校自主招收到合适的生源,又能有效防止腐败与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