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国际论坛变味

2005-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顾海兵:1959年生,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1984年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记者:现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论坛特别多,尤其是国际经济论坛更多,这些国际论坛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顾海兵有的国际论坛给我的感觉并不太好,我看作秀的成分多,有的论坛表面上热热闹闹,内容却是空空洞洞,不过部分商业性论坛的组织者却是钱袋鼓鼓的。现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论坛有三大趋势。一是比人数,比来参会的外国人多少,仿佛来的外国人越多,论坛的国际性就越强,就越有价值。二是比规格,主办方已不满足于商业企业的规格,后来是由学校主办,现在动不动就搬出政府主办;接待地和开会地要是四五星级宾馆,有的还要到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一拼。三是比门票价格,几十元的国际经济论坛门票现在已绝迹,目前是少则百元、千元,多的有上万元的门票。

记者:你说有的国际论坛做秀,道理何在?

顾海兵:首先是请了外国人来,但其学术水平一般,言之无物,论坛的学术味变了;就是真来了大家,也是浮光掠影,他们说的都是我们知道的基本常识,并无多少新意,论坛的含金量变了。可以举例看看这些外国人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比如“当人们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它的负面影响”;比如“政府的政策必须以促进新技术引进和很快的仿效,也就是工业化”;比如“尽量以科学眼光,不要依赖直觉,而是要凭智慧作出决定”,等等。

其次是要分清论坛的性质,到底是商业运作还是政府运作。现在有的国际论坛说是由政府主办,但全套机制却是商业化的,从门票的设定到主讲人的费用都弥漫着商业味,买门票要钱,提问题要钱,就是与名人合影也需要钱。最后是参会人的学习味变了,有的人照相和迎来送往时就精神百倍,但真正到了听课时却睡觉。有的人目标很明确参会就是来和外国人照相以便回去后装点门面。

有的国际论坛之所以变味,直接原因还是自卑,崇洋媚外;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浮躁。其实,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需要自立,要自己去摸索去经历,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是靠开开会这样简单的形式就能实现,需要去扎扎实实地分析研究。不能寄希望于办个论坛外国人就能给我们多少真经和灵丹妙药。

记者:从一些变味的国际论坛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教训?

顾海兵:什么人最了解中国,什么人最可以对中国经济指点江山?答案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一些外国人到中国来参加论坛,由于时间有限,只看到了名胜古迹和所住的高档酒店,不了解中国的真实民情,不可能搞几个月调查研究,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策;就是有外国经济学家开出万能药方,但也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成为一纸空文。要重视本土经济学家的声音。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多种方式,我们要计算成本。我认为开空洞的国际论坛是花大钱却效益不佳。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接待费用,可许多国际论坛最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成果,唯一的记忆就是看见了外国人粉墨登场的表演。其实可以把这些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用小投入获得最大收获。我看通过网络、书报、杂志等了解外国先进经验,其效果并不逊于开国际论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