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的精神提炼出来的。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由启功先生提出来的。内容深邃而文字简明,凝聚了启功先生在几十年教育实践中对
校训有了,关键在于实践校训的理念。我在学习校训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在办学思想上,要坚持教师教育的特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强调了“师范”二字。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是培养教师的,建校百年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百年校庆时据不完全统计,北师大毕业生中就有五百多名中小学的特级教师,各级学校,包括高等学校中的骨于教师更是不计其数。近些年来,北师大正在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师范教育,或称教师教育改革转型的总趋势。目的是提高大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利用北师大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方面的人才。向综合大学迈进,就要发展一些非师范性的专业,创建新的学科,从而创造新的知识和文化。这将使北师大不仅为社会培养多方面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充实教师教育的内容,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但是不能忽视北师大具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削弱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创办一流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大学,学科专业几百种,即使是综合大学也不可能门门俱全,科科都是一流,只有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才能发挥优势,为社会所认可。教师教育是北师大的优势所在,失去这个优势,北师大难以成为一流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为我们指明了办学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方向。
第二,建立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的校风学风。我国的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至于止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教导我们,教育首先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然后才能做一番大事业。人才人才,首先是做人,加上有智慧、有才干,才能成为人才,德才缺一不可。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的知识群体,他们要引领社会走向文明,走向进步。如果自身不能为人师,怎能引领社会。毛泽东曾经讲过,要做人民的先生,先要做人民的学生。对于师范生来讲则尤为重要。他们将来的职业就是教育下一代,只有自己先学会做人,才能将来教育学生做人,只有自己的行为足以为人表率,才能教育学生。
第三,努力实践,身体力行。北师大有严谨治学、艰苦朴素的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总结和发展了这个传统。校训突出了“学”和“行”两个方面,强调了它的实践性。“学”是为了“行”,真正要做学生的老师、人民的先生,只有不断学习,向老师学,向人民学,向社会学;并且要身体力行,努力实践,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否真正成为世人的表率。校训不是撑场面的,是学校师生行为的准则。因此北师大师生应该时刻记住这个校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
我是北师大的教师,又是北师大的学生。从1949年入学至今,在北师大学习和工作已经有五十六个年头。深深感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对每个师大人的影响。虽然这两句话是近几年才正式提出来的,但北师大的师生一直在实践着这两句话。我们的老师当年坚持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至今记忆犹新。等到自己当了教师,也丝毫不敢懈怠。《论语》中说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常常反思、审视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 对学生我也常常用校训的精神要求他们。我时常说,学习首先要求学会做人,将来出去当老师尤其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言行的教育性。从教五十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一辈子的事。今天对我来说,仍然要不断学习,努力实践。我深切感到,不仅要向别的老师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读书不如学生读的多,接受新事物不如学生接受的快,因此,如不加倍学习,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