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几万元买车,用了还不到一年,忽然间,生产厂家关门了,经销商溜了,维修售后服务没人管了,眼看着自己的车就要成为一堆废铁,奥克斯汽车的车主怎能不愤怒。
“计划投入80亿资金,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设计产能,重拳出击汽车产业。”奥克斯2004年2月24日在北京的钓鱼台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可今年3月23日,奥克
奥克斯造车的历史实在是很“典型”,也许可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进军汽车业的一个案例,至于这个案例要说明的问题却真的是很复杂。
首先可以说明,民企造车的一种特殊模式――找一个汽车的空壳企业合作。按照当初奥克斯的说法,2003年6月,奥克斯成立8人汽车项目筹备小组,集团总裁郑坚江挂帅。2003年7月,8人共分两个小组,分赴各地开始寻找合适的汽车壳资源。很快,奥克斯集团兼并重组了沈阳双马汽车,成立组建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具有了生产SUV、皮卡的资格。
其次可以说明,中国企业造车的“神速” 2003年11月1日,“流着奥克斯血液”的第一辆车下线;2003年12月底,三条新的汽车生产线全部装备完毕,沈阳奥克斯汽车公司具备了年产3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奥克斯宣称2004年内在全国建立120余家销售网点,并将年内的销售目标确定在一万台。
但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一种进入汽车行业的模式,使得没有任何人需要为奥克斯的退市负责。奥克斯集团新闻发言人说:“奥克斯退出汽车业是因为奥克斯没有拿到轿车准生证,也就是说没有登上国家发改委的车型公告。”言下之意,他们也很委屈,很可怜。
而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是,奥克斯从来没有向发改委提出做汽车的申请,因此也不可能登上公告。按照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的有关规定,这种说法意味着奥克斯根本不具备生产汽车的资格。
但一家没有汽车生产资格的企业是如何将自己的汽车搬到市场上去的 而且居然能够在各地合理合法地上牌照!
这场闹剧让消费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买车风险的同时,也在向我们的汽车准入制度提出置疑,一方面中国有着比其他国家的汽车生产更高的行政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却是,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万事大吉,甚至可以将准入资格作为壳资源卖来卖去。如果汽车业形势大好,卖壳的和买壳的企业都可以借机大赚特赚,如果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一个公告,企业说退就退,一了百了。企业间可以互相推诿,谁都不承担责任,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用“此事我们根本没批准过”作为与自己无关的理由。
有关部门的人士善意地提醒大家 购买物品时不要只根据广告宣传来做主观的判断,应加强风险意识,对于房子、车子等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价格比较贵的产品要与同类产品从性能、价格等方面多进行比较。
当然,专家也说了,奥克斯汽车退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市场发展与监管方面政策法规的缺失、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盲点,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有效地防止因企业和产品退市所引发的各种危机。
但消费者最想知道的是,“尽快完善”到底能有多快,“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的日子还要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