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建中教授的办公室。明媚的阳光从百叶窗透过,倾泻在堆满书册的办公桌上,伏案工作的李建中抬起头――宽厚的肩膀,睿智的眼神,虽透着智者的深邃和威严,却让人有种亲近感。
奋斗
印象最深的,是李教授的肩膀,宽而厚,给人踏实有力的感觉。这样的肩膀似乎更应该属于运动员
李建中先后两次辞去美国国家实验室正式研究员的职务,回到祖国。他说自己被人问过多次为什么要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而他的回答总是很朴实,“我回国,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更何况,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
回国创业意味着零起点――从国外带回的设备不够用,他就等下班后借财务处的电脑,几天不合眼是家常便饭;为了节省科研开支,他曾经坐火车硬座从哈尔滨赴厦门开会,下车时脚肿得穿不上鞋子;那时,他们一大家子人挤在13平方米的小屋里,女儿连做功课的地方都没有……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建中却深情地说,“磨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教会人珍惜,更催人奋进 ”
骄傲
常人看来,令李建中骄傲的事儿太多了――斐然的业绩,数不清的证书和奖杯,可他把这些却看得很轻,学生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骄傲。
李建中是出了名的严师,学生在学业中出现问题时,他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他常告诫学生,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选择做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一生认真,一生较真 李建中也是出了名的“慈师”,生活中,他和学生像朋友一样倾心交流,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关爱和帮助。李建中有个习惯――送书给学生。每次出差,尤其是到国外,他总是在第一时间钻进书店,挑选出适合的书籍给学生们“搬”回来。“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都能超过我 ”
学生们对李建中充满了敬爱。2001年,积劳成疾的李建中受到肾癌的威胁住进北京肿瘤医院。闻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们排着长队在病房外守候。医院不允许进病房内探视,学生们就轮流透过门上寸把宽的小窗探望恩师,鲜花和果篮更是从病房排到了走廊,以至于医院里的很多人都在猜测,这个连单人间都住不上的老头到底是何方神圣 李教授告诉记者,那是他最骄傲的一刻……
愧疚
对女儿,李建中总觉得有太多愧疚。刚回国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无法为女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由于他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女儿差不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他说,女儿从小就对计算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崇拜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子承父业做计算机软件研究,但身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科研和培养学生上,父女俩总是在亲情与事业的路口交错而过,彼此间只能交流一个相互勉励的眼神。
女儿很争气――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仅仅四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26岁的她即将成为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女儿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她一个人努力和打拼,其实,我可以多为她做一点事情,她应该更出色的 ”李建中自责地说。
内敛与张扬
李建中内敛,每每提及他的成就,他总是把别人的名字详细道来。今年4月,他主持研究的《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历时13年,仅基础研究成果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被国外重要文献和书籍引用百余次。李建中作为这支优秀团队的领军人,当被问及领导魅力,他淡淡地笑了,“没有什么魅力,我们是一个共同为科学奋斗的集体,我和大家一起工作,惟一能做的,就是身先士卒。”
“我最愿意在学生面前‘炫耀’了,”李建中笑着说。其实,“炫耀”里含着他的良苦用心。为人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蓄积他们的科研激情。李建中总是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他的研究结果,“我要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当他们想,这个课题我的老师能做,我是不是也可以做时,科学就距离他们很近了。”
快乐
李建中常说,做基础研究只有世界第一,没有第二。科学家也许一辈子扑在实验和科研上,却出不来所谓的成果,但一定要安于寂寞,踏实治学。因此,他最欣赏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 “探索未知”。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穷尽一生的心力去探求未知,追索真理,是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无上的荣耀和乐趣 李建中就把自己比做这样一个探索者,从不功利至上,从不瞻前顾后,只是踏实、勤勉地浸润在求知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李建中告诉记者,做研究时豁然开朗的那一瞬是他感到最快乐的时候,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