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绿色效益看商丘

2005-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夏凡 我有话说

这是一片茂盛的果园,红艳艳的油桃压弯了枝条,青绿色的苹果、酥梨挂满树丛,正在采摘果实的田庙乡刘杨庄村农民牛孝平回答我们说 “家里6口人,12亩地都是果树,光这两亩桃,净收万把元不成问题。你们问过去呀,就说我刚记事儿那年吧,一场大风,全村的麦地成了沙滩,在家里使劲推开门,沙土都齐房檐了!”

牛孝平的话,是位于豫东黄河故道上商丘的变迁缩影。

历史记载,黄河曾在豫东大地翻了30多个滚,每一次都给商丘带来灭顶之灾,人们饱受黄河决口后遗留下的风沙盐碱的肆虐。民谣为证:“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大风一起,刮到犁底;大风一停,沟满壕平。”当地群众形象地比喻:“我们每年至少吃下一大块土坯。”建国以后,历届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锁住风沙,改良盐碱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一任领导班子,提出“生态建设出精品,产业发展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坚持加大林业投入,各级领导带头包点绿化,参加义务植树;加大宣传高标准平原绿化的重要意义和各项林业法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人士采取承包、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造林。把林业与畜牧、水利、相关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采用生物和农艺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防治效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使全市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正如市委书记刘满仓所说:“我们拉长林业生产加工链条,以林养林,以林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以林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

在睢阳区鼎盛木业公司,国内第一条宽幅面多层轧机,轰隆隆吞食着杂乱的树木枝条,经过刨片、干燥、施胶、热压多道工序,成为质地优良的板材。公司刘总介绍说,产品80%出口美国,每年10万吨原材料全部由附近农民供给,过去废弃或者当柴烧的枝丫、锯末,如今成了宝贝,厂里每天24小时收购,每吨200多元的价格,使1000多农户摆脱了贫困。这样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市已有2300余家。在宁陵县,年年抽条、取之不尽的白蜡杆、柳条,经过十几个专业村、上万农民的巧手编织,成了海内外大受欢迎的工艺品;生长迅速、木质轻细的泡桐,使主产地民权、睢县、柘城成了高档家具和乐器生产基地……

这是两组相辅相成的数字:去年,商丘全市名优经济林已达10万公顷,全市杨树蓄积量达560万立方米,泡桐500万立方米,刺槐240万立方米,其他杂阔林200万立方米,年产木材6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50万吨;与此同时,全市已发展大中小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林果储运、木材加工专业村200个。大户经营联合体5000多个,林业增值占全市农民年均纯收入的25.6%。 

在田庙乡新发展的4000多亩杨树林中,留有一条宽阔笔直的空地,乡长将卫东说道:树苗刚长起来,省城的兴亚国泰公司就来人考察作为旅游和造纸基地,这条空地他们将投资建行车道,方便游客和运输。的确,林业发展彻底改变了商丘的生态环境,民权、梁园区黄河故道里水清天蓝、鱼虾跳跃、水鸟成群,羊群像片片白云荡漾湖畔。初春,几亿株泡桐紫花盛开,40多万亩桃花粉红、梨花雪白、杏花浅黄;深秋,苹果鲜红,酥梨金黄,冬枣含翠……如画美景吸引了数十家旅行社组团考察,居住此地的老百姓更有感触:十几年了,别说沙尘,我们这儿风都是柔柔的、香香的!

如今,商丘已在全省率先实现高级平原绿化,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被中宣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典型示范区。

图为商丘治沙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