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中人的“学”与“行”

2005-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川 我有话说

大学不仅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也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文化既包括价值观,也包括行为方式。大学中人的“学”与“行”就有着特殊的意味。北京师范大学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己的校训,从“学”与“行”两个方面对师生提出的要求,揭示了大学的独特性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也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

理想追求。

大学第一位的是“学”。而“学”,首先是学识,它不是简单地俯就于狭隘性的日常职业生活的需要,而是基于理智好奇心的需要和全人类的福祉。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纽曼 《大学的理念》 。丰厚的学养,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料信息外储系统十分发达、文献资料检索极其便利的时代,仍然是令人称道的,因为只有人脑才有可能将信息转化为思想。

其次是学术规范。怎样尊重同行的劳动成果,怎样做到研究过程的合理,怎样做到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坚持真理,坚持学术自治、学术中立,这都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不仅是方法的问题,也是学术操守、学术道德的问题。其底线是不抄袭,不剽窃,不作伪。

第三是学术创新。大学是知识精英云集之地,是生产知识、学术创新的场所。学术创新不仅是服务社会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学术前沿的知识视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术薪火传承者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氛围。

“行”,即一个人的立身行事。“行为世范”,也就是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大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创造者和传承者。在我看来,大学中人的“行”,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大学应该是社会的理想类型,而不应是社会的缩影。大学不仅要产生思想和学问,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大学理应成为最文明、最具理性、制度最为完善的机构。大学的真义就是无限的广大、无限的包容。英文中的“university” 大学 的词根“universe”的含义就是“宇宙的”、“普遍的”、“至大无垠的”。大学应该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它作为一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应当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1930年蔡元培为《教育大辞书》所写“大学教育”词条称 “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和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在《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中指出 “什么是大学的特性 或者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 在此地,我要指出三点,就是与民众结合、自由思考和科学方法。”董任坚先生更强调 “大学的教授们,应该有理智的工具,客观的态度,历史的背景,远大的视点,研究的时间,这种训练和机会都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企业家所容易得到的。但是要大学有这种贡献,第一须使大学的教授能够独立研究……他们才可以内无顾忌,外无猜疑,自由的探讨真理,公平的批判结果。”

从“学”与“行”的关系上看,“学”也是第一位的。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 心灵 的训练”。正如洪堡十分强调科学研究对于道德完善的作用 “大学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在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中庸》中有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可以阐释为 一个人的德性的修养需要经由学问的修养来达成。

“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教”。在孔子看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品质。“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而“诲人不倦”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在我看来,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基础和条件。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就只能是无休无止地唠叨,空洞的说教,就只可能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就只可能是“教”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