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凌晨2时25分,启功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
上午9时许,启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灵堂内,启功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他的遗像高高悬挂,照片中的先生脸上挂着微笑,依然慈祥可亲。遗像上方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启功先生”。灵堂外,挂满了悼念启功先生的挽联,绵延数百米。“做事诚平恒堪作人间典范芳德永志,行文简浅显实为旷世鸿儒风雅长吟。”“励耘奖学淡泊终身诚为世范,坚净名居琳琅满目是谓人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真写照,文乃诗圣笔乃书神后辈永追思。”“书称巨擘画称名家诗文迈古超三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桃李成荫树百年。”一幅幅挽联,道不完一代大师的学术成就和高风亮节,诉不尽后人对先生的绵绵哀思和景仰之情。
早上7时,前来参加启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的各界人士就陆续到达。灵堂的大门还未开启,守候在门口的人们已自发地排起了长队。没有笑声,没有言谈,所有的人都近乎虔诚地保持着一种静默,似乎生怕世间的一丝嘈杂会打扰到酣然睡去的老人。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童真未泯的小学生。一位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倔强地站了很久,时而望着四周飘动的挽联出神,时而对着启先生的遗像微微叹息,而那双看尽世事的眼里,分明是抹不尽、流不完的热泪;一个低矮的孩子夹在队伍里无法看到四周,却一次次低头郑重地看看胸前的小白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扶正它,似乎通过这个举动与启功爷爷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悲痛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着。
告别仪式开始了。人们在启功先生安详慈和的遗容前,久久地站立,深深地鞠躬,传达着对于这位“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国学大师的肯定与留恋。先生的弟子来了,亲属来了,看着他们,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大师的学术血脉和道德文章仍然在传扬、在流淌,永无枯竭之日。
吊唁的人群开始缓缓推进了,众多普通而又真诚的人们终于瞻仰到了先生的遗容。眼角挂着泪水,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泪珠不住地溅在地上,擦去,又涌出。泪眼朦胧中看到的先生是笑着的,仿佛还在如往常一样打趣着、自嘲着,客客气气地言说着。是的,启功先生是不同凡俗的大师,但他更是一位时时给人以温暖的“阳光老者”。他的文章永存、艺术永存、人格魅力永存
得启功先生亲传的大弟子、北师大书法系主任、著名书法家秦永龙教授一早就赶来了。顾不上与老师告别,他在接待处铺设纸墨,一直忙着为人代写挽联。一个上午,他写了数百幅挽联,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不肯坐下歇歇。“能为启功先生做点事情,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报答老师的恩德。”谈起往事,秦老师和友人痛哭失声,哽咽不能语。后学对于先师的一片赤诚,就在这用心写就的一笔一划之中似水流淌,绵延不绝。
时近中午,前来送别的人还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启功先生生前友好,有文学艺术界人士,更多的是普通读者、与先生素不相识的人。只是凭着对先生的敬仰,他们赶来最后送先生一程。据不完全统计,今天有一万余人出席了启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天丧斯文长已矣,我失其怙且偷生。”“世无灵药能驱死,学有疑难可问谁 ”启功先生执教七十余年,桃李满天下。他们有的成为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高校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今天,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与恩师作最后的诀别。中午12时许,当臂戴黑纱、手持白花的弟子们进入灵堂,一看到恩师慈祥的面容,他们再也控制不住悲痛的心情,跪倒在地,行叩拜大礼。“先生,您的学生看您来了 ”“先生,您别走 ”一声声含着泪水的呼唤,挽不回先生飘逝的英灵,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赵仁?教授手抚灵柩,痛不欲生。他追随先生二十多年,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启功先生曾多次自述,他与恩师陈垣先生“情逾父子”。其实,在他的学生眼里,他老人家又何尝不是一位慈祥的父辈呢
灵车渐渐远去,哭声不断,哀思不断,先生的精神永在!
一代大师离去,留下的是不朽的学术和艺术成就;
一代大师离去,留下的是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自从启功先生逝世以来,社会各界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缅怀这位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堪称人世典范的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除开设灵堂供各界人士吊唁外,还召开专家座谈会,深切缅怀启功先生。人们眼含热泪,追思先生的感人事迹。师生们自发地举行烛光追思活动,深情悼念启功先生。人们用凄凉的《送别曲》,在启功先生的灵堂前齐声而悲壮地反复吟唱着自己的心声。网站上设立的“启功先生纪念馆”上,已有数十万人以网上献花、上香、祭酒、点烛等形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连日来,光明日报全体员工也沉浸在悲痛之中。多年来,启功先生对光明日报极为关心。他曾多次为光明日报及本报主办的子报子刊题词。2000年,88岁高龄的启功先生写成长篇论文《读〈论语〉献疑》。蒙先生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2004年10月,本报又以一个整版发表了启功先生的部分书画作品。在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中,本报不少人都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先生的朋友,得到先生的关心和信任。得知启功先生逝世的消息,有的员工痛哭失声,含泪向大家讲述先生感人的事迹;记者们纷纷撰写消息、通讯、回忆文章,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受报社编委会委托,本报记者在启功先生的灵堂前敬献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