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普通玉米品种每亩平均增产16%,播种量却下降50%,且综合抗性强,适应范围广。2003年种植面积达2500万亩,累计推广8600万亩,成为数百个推广品种中的佼
草棚里的专家
竹篱笆加黄泥糊成的墙壁,茅草屋顶,一日三餐自己起火做饭,外出为防日晒蛇咬,头顶草帽手持木棍,如果不是夜晚烛光下伏案作笔记的身影,谁也不会想到,在海南岛酷热田野上守着大片玉米地的“庄稼佬”竟是国家玉米育种攻关专家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陈伟程和他的助手们。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玉米品种更新周期却很慢,农业大省河南的主栽品种竟然连续应用了17年。我国每年都有三亿五千万亩良田等待最优质的种子。
到长年高温的海南种双季玉米,可使育种年限缩短一半,育种者却要付出加倍的艰辛。陈伟程和他的助手们年复一年的劳作,化作实验室与田野上的双份丰收――
高产、稀植型杂交种豫玉22在2003年顺利通过技术鉴定时被这样描述 我国第五次品种更新的代表性品种之一,2001 2002年列全国第二,黄淮海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绝路上的突破
正是豫玉22使阳光充足、灌溉条件优越的甘肃省河西地区成为玉米制种基地――农民致富之源。
西部农民大面积收获的富裕里,还包含着陈伟程的另一份心血――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雄性不育科研项目。玉米种子是利用两个遗传基础各不相同的亲本,按一定的行比,种在同一地田块进行杂交产生的。制种农民必须在雄花散粉之前,将母本植株顶上的雄穗逐一拔掉,风雨无阻。10万亩制种田就要抽出4.5亿支雄穗,哪怕有一丝纰漏,都会影响到种子质量。如何在制种时让母本的雄穗彻底失去散粉功能,即雄性不育,让劳动者省心省力,这是一个难题。更难的是,要让具有雄性不育功能的亲本产生的后代作为种子再播种时,雄穗恢复正常散粉能力,不然,大田将颗粒无收 这项近乎魔术的科研项目,在我国历经30年的反复研究后,因不育系受一种致病菌感染而陷于困境。让亿万农民从辛苦劳作中解放出来,使种子生产变得更加科学、便捷,这是历史赋予育种家的职责。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国家雄性不育利用协作组组长陈伟程在经过一次次分析研究后,灵感的光芒照亮了山重水复的绝路。他从被否定的雄性不育C类群中,发现了两个未被测试的亚群,经两年试验,该种致病菌对这两个亚群果然没有侵染性,一种既有不育性、又具抗病性,同时能使杂种后代恢复散粉能力的恢复系被选育成功,并应用于豫玉22种子生产。
科研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1997年春,市场上一种精美的小包装玉米种吸引了农民的目光,每袋只有1 2公斤,采用以1 2 1 即规律性每穴间隔播入1粒、2粒种子 方法播种,保证不缺苗。豫玉22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就打破了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多年来以散装、粗放经营为主的格局。
许多品种推广不久,就因种子质量下降失去推广价值。为改变这种状况,陈伟程认定了一种模式,即用市场化操作方式进行推广。
在研究和推广中竭尽心血的陈伟程,恰遇自己的学生――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墨西哥国际玉米改良中心和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工作的韩庚辰回国创业。师徒一拍即合,“产权保护技术转让,选择伙伴有限授权,有偿使用分享股权,联手开发产研互动……”这些在当时育种界闻所未闻的创新模式,通过韩庚辰等创建的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正大”、“长城”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一步步成为现实。
河南农业大学已从技术转让中获利500多万元。被授权的三家种子企业,完全按照标准化生产,同时为农民全程售后服务。迄今为止,未发生一例因种子质量影响产量的事例。经营豫玉22的种业公司均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奥瑞金2002年上交税金已占制种基地临泽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