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某师2002年2月奉命由摩托化步兵师改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仅3年就全面形成战斗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去年底,这支昔日的“岭南雄师”经过50多个科目的严格考核,取得平均93.54分的全军最好成绩,受到军委首长赞扬。
在阵痛中分娩
改制换装之初,7名研究生、3名军
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发挥新装备的高技术。师党委启用一批知识军人走上领导岗位,官兵们带着新观念走近新装备。士官冯仁辉在训练场看到副营长苏阳胜驾驶的新型装甲车因机箱加错油而声音、烟色不对,上前叫“停”,制止了一起事故。师党委迅速作出决定,给这名士官荣记二等功。过去养100多头猪、种几十亩菜,创收几万元才能记个三等功,现在一声“停”就记二等功?在一场大讨论中,官兵深化了技术就是装甲兵生命的思想。
师长谭本宏、政委白念法带领党委“一班人”,从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变革需要抓起,制定详细的高科技知识学习计划,带头学带头考,每人都发表学术文章。在新装备训练中,师党委成员与兵同训,现场演练研习战法,掌握克敌制胜“撒手锏”。“常委车”、“常委炮”、“常委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党委“一班人”人人都获得一门以上的专业等级证书。
在他们带动下,各级指挥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蔚然成风。6月初,该师四级军事主官集训,领导机关网上对抗演练成绩全部达到优良,师、团两级所有机关干部个个获得两门以上新装备专业等级证书。
在提升战斗力中出效益
为保证尽快出战斗力,师党委在走访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众多专家、借鉴外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的总体发展思路,出台《两栖机械化师五年建设规划》 首先抓专业技术训练,打牢基础;随后抓分队战术训练,注重技、战术应用;接着抓各兵种专业协同训练,基本形成战斗力;再抓巩固提高、协调发展,全面形成作战能力……
围绕这个总目标,全师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都在高速运转。为提高训练效益,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训练保障小组提前启动,一本集训练、战备、维护、保障等16个方面内容的《新装备训练指南》新鲜出炉,成为部队新装备训练的指导性大纲。
训练一开始,该师针对新装备出现的问题,请来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专家教授,对官兵进行面对面细心讲解、手把手示范操作。与此同时,他们建立新装备训练“活页式周表”,按照“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集中”原则构建新的组训模式,将新装备训练导入自主而科学规范的轨道。一组数据凸显出该师战斗力建设的崭新变化 2002年初,该师装甲专业指挥、技术干部及修理工缺编高达64%、73%和82%。短短一年多,全师乘载员等级率即达86%,种类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对口率、称职率达90%以上,100%的登车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能熟练操作2种以上通信装备。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搞建设
改制换装,是历史赋予的一次重大机遇。师党委用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可持续发展搞建设,为战斗力生成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信息化建设、车炮库修建、营房改造……师党委坚持把解决眼前问题与注重长远需要结合起来,把立足现有条件和适应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加速配套建设步伐。信息化建设成果令人鼓舞 “可视监控系统”实现“超视距”,值班员足不出门便能实时掌握全师重要目标部位动态;系统网络搭建至营连“神经末梢”,全师战备出动时间缩短近一半;野战指挥依托自动化指挥和语音通播系统,实现多节点、远距离视频、音频同步传输;各指挥所和新装备作战单元间,实现安全可视对话,战场动态更透明,野战指挥更直观。
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这个师借助社会资源为自己“助跑”,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11个新装备生产厂家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在重、难点科研项目上,与对方联合攻关,仅用少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就攻克近百个制约战斗力增长的技术难关,取得83项成果。其中,《两栖部队作战研究》入选全军重点课题,为实战训练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