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消费主义滥觞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相对过剩时代,因而生产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的状况如何,成为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
消费主义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消费主义的一般特征是 ⑴以自我为核心,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而不顾及这种自我满足给自然界、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什么后果;⑵崇物主义至上,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⑶享乐主义至上,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⑷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
消费主义的危害,首先表现在浪费了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污染。消费主义对资源的过度占有和消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日趋紧张的大国而言,有着比他国更为严重的后果。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不仅侵害了当代人的利益,也势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次,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公款豪赌的赌资,是国家财产;违规的公款消费,糟蹋的是国家的钱财;很多奢侈性消费和超前消费靠的是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再次,腐蚀人的思想,诱使人们用虚荣填补心灵的空虚,贪图享乐而放弃社会责任感。消费主义并不看中对象原本的使用价值,而是赋予对象一个形象价值,这样一来,作为消费对象的商品就成为一种符号,消费主义者就可以背离消费的本来目的,而视这些堆积的符号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有着极大的渗透力和腐蚀作用,而且还产生一种消极的示范作用,诱使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金钱,不顾一切后果地去享受。当这种消费主义毫无阻挡地侵蚀全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损失的就不止是自然资本、财富乃至代际利益,还包括道德沦丧所导致的人性的泯灭。最后,消费主义和广大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不足形成的鸿沟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根源。一部分人在暴殄天物,疯狂地进行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而另一部分人却在为生存而奔波,这种巨大的消费反差不仅会使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愤怒情绪,而且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还会采取非常的行动,使社会的犯罪现象进一步恶化。
不能否认,消费主义涌入我国来势甚猛,且日甚一日。其与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危害甚大,必须扼制。扼制消费主义应采取多种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最基本的手段是教育,即消费教育。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泛滥,既有其物质条件,也有其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那些先富起来的阶层更是累积了巨量财富,这便为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传统思想中的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等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由膨胀起来的物质条件的催生和外来主义的诱导,成为现代消费主义泛滥的“思想”动力。有鉴于此,要扼制消费主义,首先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正规系统的消费教育应遍及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并视对象的接受能力,设计和编写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在居民小区和街道等社区,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向广大居民宣传科学消费和健康消费的知识,反对和抵制各种不良消费行为。
在消费教育中,各种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既是消费教育的阵地,又是消费教育的有力工具。在多种媒体上传播的消费教育内容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所以,各种媒体应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维护消费者利益,用真实、科学的知识鼓励消费、引导消费,伸张消费正义。通过长期的消费教育,逐步在全社会,在宏大的消费者队伍中培养节约道德、资源道德、环境道德和利人道德,实现科学消费和健康消费。
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扼制消费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禁止过度占有和消费资源而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对已构成事实的,应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并对当事人施以经济处罚直至法律制裁。对那些无视党纪国法,以权谋私,大搞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参与豪赌、借人情消费聚敛钱财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视情节轻重,给以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