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作为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是统摄、指导其他意识活动、意识形式的精神领袖。信仰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背景、条件、历史和结局的整体审视与全面反映,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动调整,是对终极性人生目的的确认与追求。
信
自古迄今的人类信仰,按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以灵魂观念为核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以神的观念为核心,以主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信仰;以人自身为核心,以真理、主义崇拜为特征的哲学信仰。其间尚有大量的非此非彼、或此或彼的中间环节,以及由这些形态衍生的信仰现象。
尽管人类的信仰形态千差万别,但对它们的内容稍加考察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意向和努力都趋向一个总的目标或任务,即为人们建构一个“宇宙图式”,为在茫茫宇宙中短暂有限的人生,建造一个确定的精神家园;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和一套有关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以便让人生活在合理的社会之中,过一种有秩序、有道德、明是非、辨善恶的社会生活;在彼岸世界或精神领域为人们设定一个终极性的人生目标,让人们终生去追求。信此为真的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就找到了可靠的依据,他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由此,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信仰为人类的精神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无穷的发展天地。沿着信仰确定的道路,人类的精神能力得到了集中的发挥与发展,并由此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否则人类的精神能力和精神成果就会像水泻平地一样,四处流淌,最终湮灭无踪。信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人类历史上各时代的文明成就,可以视为是以不同的信仰为核心,由信奉者们贡献的劳动、智慧和热情积聚而成的。例如我国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起着一以贯之的“道统”作用;同样,基督教的信仰涵养了欧洲的封建文化;理性精神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精髓。世界历史上,一些强大的帝国崩溃了,一些显赫的教会组织衰微了,一些民族灭亡了,一些文明湮灭了。其原因各不相同,但却遵循一条共同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在这些有形的机体解体之前,伴随着这些机体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发生了破灭。于是那些以此为灵魂的机体便逐渐枯萎而亡。
现实的人类信仰活动以两种形态存在着,即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信仰的主观形态是信仰活动中的群体和个体在信仰活动中的主观表现。它包括信仰理性、信仰意志、信仰情感、信仰态度、信仰行为五个方面。信仰理性是信仰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信仰主体对所奉信仰采取的一种理解与理智的认知态度,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理性在信仰中的应用与表现。信仰意志是信仰活动中的骨干因素,它决定着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的兴趣、热情及实行时的坚韧程度。信仰情感是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是一个信仰体系中维持稳定和外向扩张的重要力量。信仰态度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信服、尊重和奉行程度的主观表现,它是信仰观念和信仰行为的中间环节,由它决定着信仰观念实行与否和实行的程度。信仰行为即信仰实践,是信仰主体在信仰观念指导下的有形活动,是上述各主观信仰因素的综合体现。信仰客观形态极为繁杂,凡与信仰活动相关的一切客观存在都包括在内,诸如信仰的领袖、经典、组织、建筑、徽章、礼仪、服饰及与此相关的文艺等等。
信仰具有神圣性、超越性的特征。信仰的神圣性是由人类的神圣感赋予的。神圣感是人类在千万年的信仰活动中,尤其是在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中伴随着各种庄严的程序、礼仪逐步熏陶而成的。在这些崇拜活动中,人们既敬且畏的心理感受,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逐渐积淀并定格为人类的神圣感。这一信仰活动的最初结果,后来成为信仰活动的重要原因。人类神圣情感的需要,成为强大的心理动力,使得信仰对象的神圣性成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任何信仰只要丧失了神圣性,也就丧失了令人敬畏、令人向往、令人为之献身的精神力量。
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从他所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把人的事实存在转变为价值存在。信仰的形而上学内容就是对于物质世界精神化的努力,由此物质世界处于意识的光照之下,变得可以认识,可以把握了,而人便藉此认识成为宇宙中的独特存在――自由自主的精神。信仰为人提供的生命归宿把人从自然的生存中解脱出来,使人由个别的肉体存在变为普遍的精神存在。各种信仰几乎都把个人的道德完善作为实现人的超越、抵达生命圣境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