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托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005-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庆 本报特约记者 邵明波 我有话说

编者按:硅湖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培养“灰领人才(高级技师)”之路,被称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硅湖现象”。本报去年以《解读“硅湖现象”》为题,全面总结了硅湖学院的发展模式,受到教育部领导和教育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今天本报记者进一步从学校文化建设的

高度,专访著名教育管理专家徐世良教授,其关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深层次理念的阐释值得思考与借鉴。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江苏省昆山市的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七年来锐意进取,创出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硅湖现象”。他们成功实践并系统总结的“坚持就业导向”、“培养灰领人才”等办学思路,以及“订单办学”、“无缝对接”和“召回返读”等办学理念,深受社会各界重视。去年以来,硅湖学院又率先在民办高校中实施文化管理工程,依托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进一步和谐发展。日前,记者再次走访了硅湖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徐世良教授。

“实施文化管理工程,是我们这类年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四十年的徐世良教授,面对记者开门见山,“记得2001年我刚从南京大学转岗到硅湖学院的时候,最先思考的是怎样使这一新生事物站稳脚跟,脱颖而出,也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徐世良说,硅湖学院四年来招生人数逐年递升,就业率连年攀高,生存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那么,在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江苏,高职教育怎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呢?徐世良指出:实施文化管理工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同样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为什么对硅湖这样只有短短六七年历史的学校,现在就要抓文化管理问题?徐世良就此指出,今天的民办高校要适应竞争日益严峻的办学环境,在未来三五年乃至十年,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还需要自己的“软件”系统过硬。那就是要尽快培育自己的文化理念,加快学校自身文化的积淀。

徐世良认为,民办高校开办五六年下来,各自都会有一些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这是约束、激励师生员工行为的,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文化是统一和驾驭师生员工的思想,熏陶师生员工的道德情操的。文化管理搞好了,能够更好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去培养人和塑造人。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素质教育更为有效的形式。

徐世良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出任硅湖学院领导以来,对民办高校管理有着更富实践性的思考。他指出:“就一个年轻的民办高校而言,管理上主要是三大块,一是组织架构,二是规章制度,三是文化管理。所以我们把文化管理放在很高的位置,是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来抓的。文化管理可激活人的思想,凝聚大家的感情,调动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那么,硅湖学院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管理工程的呢?徐世良告诉记者:去年九月以来,硅湖聘请了一批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学、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等学科的专家,组成专门的课题组,发挥各自的学术专长,对硅湖学院进行“望闻问切”,也就是按照严格的科学路径、方法,形成真正符合硅湖学院实际、具有硅湖学院特色的理念、文化、视觉、行为等完善的指导系统。

徐世良说:“我个人认为,在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寻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和硅湖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三者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只有抓住了这个融合点,才有利于加快学校文化的积淀。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关系的积累,实际上是激发师生员工多一点超我意识,少一点自我意识;也就是多一点利他主义,少一点利己主义,克服当前一部分人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对培养将来能够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和贡献于社会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灰领’人才,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实施文化管理,贵在落到实处”,徐世良认为,“这不是一种形象包装,而是试图从深层次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力图解决一个民办高校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意识形态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口号:“高度介入”和“深度卷入”。徐院长解释说:“所谓高度介入,就是请求课题组专家在连续跟踪的基础上,既实事求是地开列未来发展的‘处方’,更要全程指导课题的贯彻;所谓深度卷入,就是要求全院师生员工,不但在为时一年半的课题展开过程中全部投入,更要将课题成果作为未来若干年的‘行动纲领’,指导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