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危机”激发个人潜能

2005-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玲珍 我有话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总结其企业成功的经验时更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这方面很多成功的企业极为相似:无论是国外著名公司模拟“公司倒闭”的做法,还是国内企业的“失业危机日”,以及IBM、福特等世界著
名厂商推行的“重新设计”的管理方式,可口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永远抱有危机意识等等。其核心内容都是通过“人为”制造“危机”,使企业和个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员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企业利益的受惠者。预防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并把它作为一种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让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生存危机与个人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员工意识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二是员工意识到自身在企业内面临的危机。前者作为企业文化,后者则是管理手段。

意识到企业存在的危机是一种企业文化。这一点上,“深航”的事例很典型。公司老总曾坦言:“从开始组建深航到今天,自己天天担心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失败。世界上的百年老店并不多,企业界也遵守‘丛林法则’,我们必须天天为生存奋斗,一步不慎就可能垮掉。深航努力使每个员工都具有危机感,能意识到饭碗和乌纱帽都是捧在手上而没有锁在保险柜里,然后通过管理把这种危机感所产生的紧张转化成生产力,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

“天天都有危机感”成为深航人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他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为了使企业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深航公司采用“道沟”理论,即“为每个员工前面铺一条路,后面挖一条沟”,或者说“前面放一块金锭,后面放一只老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惟一选择是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竞争上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全体员工身后的一条“沟”。每年一次考评,管理层员工如果不称职或连续两年基本称职则会被淘汰,对素质跟不上但暂不淘汰的员工实行下岗,待岗轮训制度每年强制淘汰率为5%,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机构能设能撤”的动态模式。

正因为如此,一家看似不大的国内航空公司,却拥有全国民航1/50的飞机,取得了民航市场1/5的利润,让同行和专家羡慕不已。深航在主动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时,让员工明白,昨天的辉煌不是今天的辉煌,更不是明天的辉煌。

另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说,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管理手段。“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发员工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要使员工有压力有危机感,要让员工感到如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的压力,使员工不断努力,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另一方面员工把企业的前途与自己的前途相结合,树立团队精神,与企业休戚与共。

当然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还有一些具体途径,如普及危机管理(包括职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员工清楚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陷阱、危机,清楚“转危为安”、“未雨绸缪”的方法及智慧;加强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提升员工文化等综合素质,培养敬业精神。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具有正确认识自己、辨识危机并独立处理危机等能力。

总之,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更是可怕的。有了危机,要辩证地去看待、处理危机;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源源不尽的动力,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