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减缓青藏高原河湖生态地质环境恶化

2005-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 我有话说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获悉,经对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两年多的遥感调查与监测,地质学家最近确认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正在恶化。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参与国土资源大型调查项目《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朱大岗和孟宪刚研究员。

记者: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有什么重要性?

朱大岗: 青藏高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最年轻、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同时又是东亚著名大河暨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印度河、湄公河和雅鲁藏布江等河的发源地,环境效益不仅超越了高原本身,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到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未来和发展。水是生命之源,就其环境价值,青藏高原的河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而且也是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生命之源。

记者: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孟宪刚: 河流径流量总体持续减少,这意味着我国水资源将日益匮乏。20多年来雅鲁藏布江径流量减少了22.2%,澜沧江减少了10.1%,雅砻江减少了9.6%,金沙江减少了6.7%,减少幅度远大于西北内陆河。而同时江河源头泥沙量剧增,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达5亿吨,已达黄河输沙量的50%,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的输沙量总和。

朱大岗: 湖泊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天然湖泊总体呈萎缩趋势,湖泊干涸,湖水咸化,含盐量增加,湖泊沼泽化,有的湖泊已消亡。24年来,乌兰乌拉湖面积萎缩了10.62%,青海湖面积减少了60.6平方公里,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0厘米,著名的鸟岛现已与陆地连为一体成了半岛。部分新增扩张的湖泊缘于冰山融化,雪线退缩。喜马拉雅山东绒布雪线2005年比2002年垂直距离退缩50米,比40年前斜距退缩2000米,冰雪融化导致湖泊扩张是生态地质进一步恶化的标志。

记者:哪些原因促使青藏高原河湖生态地质环境的恶化?

朱大岗: 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6摄氏度,远高于全国0.04摄氏度的平均值。河湖水面蒸发加大。

孟宪刚: 人为原因是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对高原资源进行盲目、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过度放牧、牲畜超载、乱上项目等。

记者:如果任凭这种生态地质环境持续恶化,将造成什么严重危害?

朱大岗: 直接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如目前拉萨供电主要靠面积为639平方公里的临近湖泊羊卓雍错的水力发电,而该湖萎缩率为0.24%,长此以往将影响正常供电。青藏高原河湖周边分布着拉萨、格尔木、喀什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西部大开发的枢纽,持续恶化的生态地质环境将加剧湖滨草地消失,耕地面积减少,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威胁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化,10%的草地明显沙化。主要牧区那曲地区高寒草原产草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每公顷1175公斤锐减为90年代的511公斤。而江河源头环境的恶化已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变为季节性河流,国土大动脉长江正沦为第二条黄河。植被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加剧可使雪域高原演变为沙漠高原。

记者: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河湖生态地质环境的恶化?

孟宪刚: 全面加强河湖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重新立项,建立大中型湖泊数据库,为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更高精度的基础信息资料,正确妥善处理人民致富、发展旅游业、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修筑道路与建立健全保护草地的法律法规已刻不容缓。草地能延缓升温保持水土,然而由于目前道路缺乏,旅游等人员车辆随意踩踏碾压现有草地,使其破坏严重,使青藏高原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一片绿草在内地被破坏一年后便可恢复生长,而在青藏高原则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因此制定和落实保护草地的措施迫在眉睫。

朱大岗:要广泛发动群众,强化藏东低海拔地区原始森林的养护,严厉打击滥砍滥伐行为。林业科研部门要发现和培育适合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树种,凡适合树木生长且能植树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克服困难造林绿化。要教育牧民转变观念,告别传统牧业,使牲畜由放养向圈养转变,保护好天然林草。新闻媒体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力度,使保护青藏高原河湖生态环境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肆意破坏环境者及时曝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