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后,人们从海啸教训中发现,沿海森林植被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如何,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怎样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记者:
请谈谈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周生贤: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沿海地区气候多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0 1999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34亿元,近几年每年都在百亿元以上。
我国沿海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些地区的生态和环境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强抵御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最近,国务院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建设好沿海绿色屏障。
记者: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如何?
周生贤: 十多年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沿海地区十多年造林3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5.5%。新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到17000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沿海地区建立国际重要湿地7块,湿地自然保护区9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建有多处湿地公园,还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25%。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以上,基本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活环境。
记者: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周生贤 :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忽视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红树林的保护发展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二是总量不足。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5%。三是沿海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防护功能先天不足。林木退化老化,病虫害发生严重,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和护村片林不够完善。四是人为破坏较严重。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六是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
记者:今后国家将从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周生贤: 第一,调整目标定位,确保体系建设适应形势需要。一要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二要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从结构相对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向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三要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农田、道路、矿区、居民区绿化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营造防护林向绿化美化城乡、改善人居环境的扩展。
第二,突出建设重点,促进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突出基干林带的建设,尽快实现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全面提升林带的质量和功能。突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突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将滨海重要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突出城乡绿化美化,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农村建成花园。
第三,完善政策机制,增强体系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应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稳定投资渠道,增加投入。争取将基干林带划定国家公益林,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围。积极探索由防护林受益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引进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土地置换、赎买和合作补偿及资本化运作等新机制。
第四,强化科教支撑,提高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将沿海防护林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攻关课题或科技课题。整合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管理模式,扩大推广应用,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加强科技试点示范工作,探索新模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和水平。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巩固体系建设成果。完善《湿地保护条例》,搞好《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的立法,各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强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等违法行为,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督查督办。
第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继续推行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之中,实行目标管理。整合沿海防护林发展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广泛宣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作用、意义及紧迫性,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