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26年的历程。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26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经济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话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
体制改革攻坚的重点选在哪里
虽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改革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专家们认为,从近期的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投资过度膨胀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看,正是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集中反映。在此前举行的2005年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马凯明确表示,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消除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必须标本兼治,深化改革。可以说,中国改革已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
当前的改革,面临的是矛盾突出、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的难点领域和环节不少,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加大。从哪里切入?改革以什么为重点,才能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带动起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总的来说,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大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不改变,政府的职能没有根本转变,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26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我国的政府改革大体保持了与经济体制改革近似的“渐进”过程和特征。可以说,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应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来抓。应从政府治理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进而真正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权利的维护者。他认为,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从管理需要出发推进机构改革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举了一个例子。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职能相当分散,水利局、市政管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以及自来水集团、排水集团、市政总公司等都在管“水”,各部门管理边界不清、职能交叉、职责不明,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2004年,北京在水利局的基础上成立了水务局,统管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等全部水资源。体制改革使政府水务管理职能得到加强。比如,进入汛期,水务局变“防汛度夏”为“迎汛度夏”,不仅负责防汛工作,也对水资源进行了“开源节流”。王岐山提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首先要按照城市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效果明显。但目前政府的机构及其权责配置还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部门关系、层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权力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的现象并存。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依法规范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权限配备,消除部门职能交叉,明确责任主体。
第二,政府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在,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存在大量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精力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第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内部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等组织要素都要同时进行调整,否则,政府职能转变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政府管理仍较多体现垂直管理、整体管理的特点,层级之间隶属管理的色彩过浓,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工作流程的设置仍按照方便自己、方便管理的原则进行,政务公开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电子政务推广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