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教授,以多项疟疾疾病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免疫学界的瞩目和赞誉。近年来,徐沪济先后在《实验医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前,徐沪济兼任中华医学会上海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医学研究会会员,美国免疫学
疟疾目前是全球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传染病,每年感染人口高达5亿之多,死亡人数高达200百多万,目前仍有近90个国家约40亿人口面临着感染威胁。为攻克这一世界医学难题,包括美国国立健康院(NIH)、英国Wellcome信托基金、世界卫生组织等在内的世界上主要医学研究机构及基金会,近年来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97年,徐沪济应邀来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工作,主持疟疾疫苗的研制和免疫学机理的研究,从此走上了攻克疟疾的科研之路。
疟疾疫苗是目前唯一能有效控制疟疾的途径,而获得真正有效的疟疾疫苗,不仅有赖于鉴定克隆能有效诱导免疫保护的抗原,还有赖于测定和评估起抗原诱发的免疫保护机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前沿性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徐沪济所领导的课题组建立了几乎所有不同疟原虫提的特异性CD4淋巴细胞株或克隆。通过B淋巴细胞敲除鼠或T淋巴细胞转基因鼠,他们将这些建立的细胞株注入体内,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细胞免疫在血期抗疟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表明在研制疟疾疫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要拥有能诱导细胞免疫的抗原才能真正起到完全保护作用。这些实验结果及结论在《实验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以及《感染和免疫》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98年,徐沪济带领课题组又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先将整个疟原虫抗原提纯,再通过等电聚焦电泳等多种析电泳技术,将疟原虫抗原组分成众多抗原区域,然后利用这些抗原建立相应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株或克隆,再次注入转基因鼠内,测定免疫保护作用。最后根据免疫保护作用,将能引起细胞免疫保护的抗原做蛋白序列分析,再用基因重组蛋白抗原来免疫转基因鼠。三年后,他们最终证实了一种叫“HGXPRT”的抗原是诱导细胞的免疫保护。这也是至今世界上第一个被鉴定的能引起疟疾细胞免疫的抗原。2003年,这一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后,立刻被《自然》、《柳叶刀》等著名刊物所引用。
在取得实验的成功数据后,徐沪济又发现有大量临床病例显示带虫免疫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患者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寄生虫仍然寄生在患者体内。他清楚地知道,此现象的机理不明势必对发展疟疾疫苗起到障碍作用。他利用各种疟疾原虫特异性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实验,率先发现和报道特异性细胞株在杀伤病毒的同时,细胞本身也随之死亡,解释了患者带虫免疫的现象。
由此,徐沪济开始从机理层面利用转基因鼠的淋巴细胞建立特殊细胞系,通过实验发现这种细胞死亡是通过干扰素起作用的,而破坏性免疫效应又可用抗干扰素抗体来纠正。这一研究结果无疑深化了对免疫的进一步认识,为今后疫苗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2003年,经美国科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免疫学会主席推荐,徐沪济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委员会R・DouglasWright研究员。他是第一个获得此荣誉的华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