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是半岛,它有1906公里曲折的海岸线。大连是旅游胜地,一年四季被湿润的海风和大陆性季风吹拂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度假和避暑胜地。
大连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全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等对外开放先导区。
当人们留连大
城市因为有实力,它的吸引力就会更大。城市还因为过分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但大连市却很好地破解了这道难题,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和谐,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双赢结出的巨大果实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公司铸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同文今年已57岁了。1969年进厂时,他并没在现在所在的中革基地新厂房里工作。说起那时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当时厂子建在大连市中心,有百年历史了。因为是铸造企业,每天都与沙子、钢水打交道,污染很重。企业想改造,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但没有技术改造资金,也没有场地让你改造。2001年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从城中心搬到郊区,铸造车间地面全刷上了油漆,车间里看不到沙子、烟尘,企业变了,变得让许多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连一些外国企业看到目前的这种生产环境也由衷地发出感慨,说我们做了他们一直梦想做的事。关键是,企业通过这次搬迁,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经营额每年以5%的速度在递增,今年销售额将达4亿多元,而职工总数仅是过去的一半左右。
铸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许振新说了这样一件事 企业每年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都达上百万元,工人们也特别珍惜自己工作的环境。看到浇钢水时,钢水会溅出来烧坏油漆地面,他们就主动铺上石棉板。“企业注重了环境保护建设,反过来工人更懂得爱护环境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更让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人感到自豪的是,通过这种土地置换,他们终于建成全国最大的泉水工业基地,这个被世界铸造业称之为“临海企业”的生产基地。因为临海,他们生产的大型设备可以直接装上轮船走向世界;因为临海,他们成为全国两大重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把城里的土地让出来,把企业搬出城市,大连在发展经济中走了一条让许多人感动的路。虽说刚开始走时一些人不理解,甚至很不情愿,但路走到现在,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成为许多人认可的路。
正是在这种建设与保护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大连市自1984年以来的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近11倍和20多倍,而空气质量、海水质量、饮用水水源质量指标等均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既有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有环境的和谐一致,这正是大连双赢理念结出的一颗巨大的果实。
环保一票否决项目400个
发展经济是基础,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的利益为代价,而应该是一种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曾有一个投资达2亿元的水泥生产项目选准在大连建设。该项目生产工艺先进,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而且每年可创造五六千万元的税收。但考虑到原料开采不仅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在过环保关时,该项目被坚决地挡在了门外。据大连市环境保护局的郑长连介绍,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仅去年一年,大连市被环保一票否决的项目就有近400个。
大连的美在环境,大连的美更在经营的理念。2000年,大连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2001年又在意大利捧回全球环境500佳的大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构成了大连独有的魅力。
两年中,大连市先后对765个污染项目下达了治理计划,完成污染治理563家,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58吨,烟尘排放1842吨,COD排放1068吨,同时,对于水泥、医疗、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重点行业进行了监督检查和综合整治。每年冬季的烟尘排放一直困扰着我国北方城市环境,大连市过去也很头疼。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烟尘区域综合整治办公室,制定了全市的烟尘综合整治计划,建立了烟尘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烟尘污染源的动态管理。2001年至2004年间,大连市累计完成烟尘整治区域32片,拆除锅炉914台、烟囱618根,实现并网供热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321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73.9%,每年减少燃煤11.2万吨、烟尘1050吨、二氧化硫1135吨。
数字的背后是大连人实实在在的行动,是他们对环境的那份呵护与热爱。当人们漫步于大连街头,感到大连市的草绿、天蓝、水清、花美时,这些数字就成为最好的证明,成为这一切的有力保证。
彩虹因为它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而备受喜爱,人们把它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垂青。大连市正因为她的美丽、她的色彩斑斓成为彩虹上的城市,因为她永远站在新的高度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