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淡化“博导”不可取

2005-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泉根 我有话说

读毕7月13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发的《让“博导”恢复本来面目》一文,深感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但文中所介绍的北大“取消”也即“淡化”博导的做法,我认为在当下中国高校是不宜提倡、不可取的。

第一,中国只有一所北大,北大的做法只有惟一性而没有普遍性。北大众多

学科都已取得一级学科教授权,也即可以自行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北大的师资质量自然是中国高校的龙头老大,因而让够水准的年轻副教授、讲师也来担任博导,这是十分便利也是十分合理的。但中国毕竟只有一所北大,北大的做法虽有先锋性、合理性,然而没有示范性、推广性,如果其他高校也一哄而起,向北大看齐,“淡化”博导,让副教授、讲师也来充当博导,可以断言,中国高校的博士生培养质量势必江河日下,雪上加霜,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今天的问题不在于“淡化”博导,而必须“强化”博导,也即必须对博导资质认准严加审核、把关,包括担任博导后的考核。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培养的最初几批博士生如今大多数都已成为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仅以现当代文学学科而言,即有王富仁、钱理群、吴福辉、杨义、温儒敏、刘纳(他们有的是硕士)等一批响当当的名教授。原因何在?正在于“强化”博导资质,当年担任这批研究生导师的王瑶、李何林、唐?先生等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导。为什么今天的博士生质量越来越差,原因正在于博导的资质越来越低,今日高校的博导已成过江之鲫,一抓一大把,如果再让副教授、讲师也来充当博导,真不知中国的博士生将是何等质量。

第三,文理有别。众所周知,文科要靠积累,北大张岱年、季羡林、北师大钟敬文、启功先生等这样的跨世纪文科大师,都是积累修炼了一辈子道德文章而后修成正果成为鸿儒泰斗的。而理科的最佳创新阶段则在于中青年时期,因而如果真有某些高校想要效仿北大的做法,让副教授、讲师也来充当博导,那么我认为此一做法比较适合理科,而不应是文科的选项。

第四,必须改变今日高校的评价机制。据7月9日《光明日报》报道,今年全国各高校申报的博士点多达2700多个,是现有1900多个博士点的140%。博士点攀比风之严重已成今日中国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什么每逢博士点申批之际各地高校都纷纷来北京“跑点”,为实现“零的突破”绞尽脑汁,四处游说,请客送礼拉关系?原因正在于现在的高校评价机制一刀切,把有没有博士点、有多少个博士点、有多少一级学科授权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尺度。我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淡化博导,而需要淡化高校评价机制中有否博士点,只有淡化了博士点,各高校才能安静下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顺便提一句,《让“博导”恢复本来面目》一文有这么一说:“国外没有与博导相对应的称谓,博导怎么能译成英文呢?”“博导译成英文国际同行恐怕都别扭。”此说法应予商榷。为什么中国人做事一定要看洋人的眼色行事?国外没有“博导”之称,我们就应该取消吗?不能译成英文我们就应关门大吉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